向著石壇,建有4座高高的石台階,稱之為“橋”。這4座橋是從俗世通往淨土之橋,過了橋就象征著站在了佛國的入口。東區直通大雄殿的紫霞門前,兩座石台階分別為青雲橋和白雲橋。登橋越門進入正院,眼前就是大雄殿。
殿前東西兩側是造型各異、遙相呼應的多寶塔和釋迦塔。東側的多寶塔是建在雙層基座上的3層石塔,由四方過渡到八角,為新羅石造藝術的優秀作品。西側的釋迦塔是新羅時期的典型石塔,外形質樸,勻稱美麗,與複雜的多寶塔相對照。
西區直通極樂殿的安養門前也有兩座石台階,叫蓮花橋和七寶橋。門內的極樂殿表示阿彌陀佛居住的西方極樂淨土,殿內安置著統一新羅時期的金銅阿彌陀佛坐像。
佛國寺的石造古跡都是用花崗岩造就的,其形態、建築方法均為當時土木建築技術之精髓,華麗宏偉,表現出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佛國寺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是韓國迄今為止香火始終不斷的少數寺廟之一。
從佛國寺東北登上吐含山就來到了另一名勝石窟庵,山門上書“吐含山石窟庵”6個大字,這是新羅景德王十年(751年)由國相金大成所建的石佛寺,此後由於李氏朝鮮時期對佛教的鎮壓,該寺廟漸漸被人們遺忘廢棄。1909年,石窟庵被偶然在此避雨的郵遞員發現,才得以重見天日。
石窟庵是一個深十幾米的人工石窟,用花崗岩砌成。石窟內部結構前方後圓。進入前室,可看到左右石壁上雕著佛法守護者八部神將,通道入口兩旁則有金剛力士雕像,通道兩側為四大天王浮雕。內室中央的蓮花寶座上安放著3.8米高的釋迦牟尼坐像,坐像雕工精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其身後石壁上刻有佛陀十大弟子的浮雕,石壁上部的壁龕內安放著觀音菩薩雕像。
國立慶州博物館
慶州是塊“寶地”,考古發現不勝枚舉,出土文物現都保存在國立慶州博物館。
慶州博物館臨近半月城,展廳分主館、兩個別館及室外展場。主館內展示慶州一帶收集的新石器、青銅器、初期鐵器和三國時代(公元前1世紀~7世紀)的文物,包括陶器、漆器、玉雕、金屬工藝品等。
第一別館是古墓館,分類展示從慶州的各個古墓、包括天馬塚中出土的隨葬品。其中金冠、寶劍、金碗、酒杯、玉器、馬具等物品至今仍能反映出被稱為“黃金之國”的新羅的繁華景象。
第二別館陳列從雁鴨池及其周邊發掘出的文物。由於雁鴨池是宮廷內的宴會場所,所以出土文物以生活用品居多,如泛舟用的木船,各種建築裝飾品,華麗花紋的瓦當、磚,以及酒宴上使用的酒杯等,華麗的宮廷生活由此可見一斑。
博物館庭園作為室外展場,展示著建水庫時移來的高仙寺三重塔以及石佛、石塔約200餘件佛教文物。這裏的聖德大王神鍾是新羅第三十五代君主景德王(742~765年在位)為紀念父親聖德王許願鑄造的。相傳鑄鍾時曾以9歲女孩祭祀,所以鍾聲帶有耶米列(韓語“媽咪”)的聲音,因而又名耶米列鍾。
遊走在慶州博物館,你可以了解到史前時代、古新羅、統一新羅時期的文化脈絡、各種工藝技術的發展情況,古代新羅人的高超技藝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