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盯住成本不放鬆(3 / 3)

4.通過加強資金管理和優化投資結構減少財務成本和投資費用

國外大石油公司資金實力雄厚,但仍然非常注重財務和資金的管理,注重對投資方向和具體投資項目的選擇,從而保證較高的回報率。這是從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另一重要措施。

雪佛龍公司由於注重投資項目的管理,與1991年相比節省成本15%。法國埃爾夫公司由於長期注重選擇低成本的油田項目,發現其成本從1992~1996年的平均2.1美元/桶降低到1994~1998年的1.3美元/桶。

5.通過優化組合、開拓市場降低營銷成本和流通費用

在煉油與油品銷售領域,麵對近年來煉油利潤下降、油品銷售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國外石油公司采取了各種措施鞏固和擴大市場、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6.通過成立合資公司擴大市場占有率並提高競爭地位

在煉油與油品銷售領域實行區域性的合資,化幹戈為玉帛,變競爭對手為合作夥伴,是近幾年來國外大石油公司適應競爭加劇這一市場環境的主要做法之一。

殼牌集團1998年將其在美國煉油與油品銷售領域的業務與德士古、沙特煉油公司合資成立了Equilon和Moti-va,改變了美國煉油市場的格局,提高了殼牌集團在美國煉油與油品銷售市場的地位和競爭力。由於低成本和協同效應,德士古在Equilon和Motiva所占的股份每年可為公司節約稅前成本超過3000萬美元。1998年3月,殼牌和加德士分別與泰國石油管理局合資的羅勇煉油公司與星煉油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煉油毛利從4~5美元/桶提高到6美元/桶,減少了操作人員,每年降低成本約5000萬美元。殼牌集團還與美孚公司在1998年8月合並了兩者在澳大利亞的4家煉廠,提高了後勤供應和海上運輸的效率,降低了采購成本,2000年前每年可節省成本約8000萬美元,在非經營領域還將減少成本約1億~1.5億美元。美孚公司與BP在歐洲的下遊合資企業每年可為美孚節省大約5億美元的投資,1998年產生了1.7億美元的稅前收益,裁減人員2700人。

7.通過將加油站集中在煉廠和油庫附近降低流通成本

在油品流通領域,國外石油公司對加油站進行互換或收購,使其集中在本公司的優勢市場,尤其是集中在本公司的煉廠和油庫附近,從而降低流通成本。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雪佛龍公司以收購、交換等手段將它的美國油品銷售業務集中在了其煉廠附近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的16個州,它在1992年收購了殼牌在亞特蘭大地區的69家加油站和埃克森在洛杉磯地區的20家加油站;1993年將其在美國鄰大西洋地區中部的60家加油站與埃克森公司在佛羅裏達東南部的加油站進行了交換。

8.實行加油站規模大型化和服務多元化

在煉油業利潤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油品銷售領域實行加油站規模的大型化可以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這是國外石油公司降低營銷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另一主要做法。

1994~1998年,在油品銷售總量增加的情況下,大多數國外石油公司的加油站數量基本上都在減少,而規模卻明顯增大。如埃尼公司在意大利國內的加油站數量從1994年的大約11400家減少到1998年的9828家,但平均加油量卻從1994年的大約13500立方米提高到1998年的接近15000立方米。

加油站服務的多元化是國外大石油公司油品銷售領域的另一主要做法。埃克森公司將其新加油站的設計與可出售咖啡、熱牛奶、新鮮水果麵包的咖啡店相結合,向客戶提供休息室、旅行地圖、AMT、郵政、稅務等服務。

9.通過裝置大型化、煉化一體化、節能降耗等措施降低生產操作成本

實行煉油和石化裝置大型化,煉化一體化,優化原料配置,共用服務基礎設施,汽電聯產,節能降耗,強化擺脫“瓶頸”和提高裝置操作靈活性及配套性的技術改造,使之適應各種原料來源,並使上下遊流程配套更趨合理,是國外大石油石化公司在煉油、石油化工生產裝置的建設、操作和運營方麵降低成本的主要做法。

裝置規模的大型化是煉油與石化工業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國際著名谘詢機構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對乙烯裝置的調查表明:以750千噸/年產能成本為100%計,產能下降到500千噸/年,成本上升4%~9%;產能下降到200~250千噸/年,成本上升14%~33%。從投資的角度看,據文獻報道,乙烯規模由250千噸/年增加到500千噸/年,後者規模是前者的2倍,但投資僅為前者的1.74倍;規模由250千噸/年增加到750千噸/年,後者規模是前者的3倍,但投資隻是前者的2.46倍。

煉化一體化可產生巨大的協同作用,能將煉廠進料的25%以上轉化為有更高價值的石油化工產品,可提高聯合企業回報率2~5個百分點。墨西哥灣沿岸的煉油和石油化工聯合企業通過一體化每年可以獲得5000萬美元以上的協同效益,菲納石油與巴斯夫在得州阿瑟港的煉油和石油化工一體化裝置可產生每年6000萬美元以上的協同效益。

總的來看,煉化一體化是一個既能改善煉廠經營,又能降低石化裝置經營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方法。

10.通過技術創新降本增效

科技進步是世界石油石化工業發展最持久、最根本的動力。

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由於有了三維地震技術、水平鑽井技術、深水鑽井技術、大位移鑽井、叢式井以及計算機油藏模擬和其他技術的進步,西方國家每口鑽井增加的儲量從1986年的不到2000桶上升到現在的8000桶。三維地震技術可提高地質構造的觀察精度,增加探井的成功率,減少試掘井數。水平鑽井技術提高了采油率,使油氣田開發所需的探井數減少50%以上,並使過去沒有商業價值的開采變得經濟可行,還提高了油井的產量。深水鑽井技術使在深海采油的成本可與陸地相媲美,如北海和墨西哥灣的油田開發費用平均約為4.5美元/桶,而在20世紀80年代北海的大油田為10美元/桶,小油田為17~18美元/桶;挪威在北海最新投產的油田的生產成本還不到1美元/桶。

在煉油和石油化工領域,技術進步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如德國拜耳公司近年開發的氣相法聚丁二烯生產技術可使生產成本降低25%,單線生產能力可達90~120千噸/年。將美孚和凱洛格公司聯合開發的Atomax TM噴嘴用於RFCC工藝,可使汽油產率增加5%(體積百分數),轉化率增加4%(體積百分數)以上。

國外石油石化公司對成本最低化的長期不懈努力使其對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的追求永不停步,永無止境。以美孚公司為例。美孚率先在工業上采用LRFD(負載阻力係數設計)技術,僅一年就在尼日利亞成功地降低了34%的油井套管費用。美孚公司開發了海上LNG加工技術,減少了向陸地運輸以及陸上加工廠建設的費用。美孚公司還在其所屬煉廠上建立了煉廠監視係統,用電子傳感器監視煉廠中的關鍵設備,預先消除問題隱患,延長了設備的壽命和運行時間。

值得指出的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全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在石油化工領域的應用日趨深入、廣泛,石油石化工業已經跨入了信息集成時代。總的趨勢是依托網絡化實現石化生產過程和經營過程中各環節的集中計劃、監控、管理和協調,依托模型化對生產過程和經營過程以及戰略決策進行模擬和調整,使之集成化和科學化。這對石油石化生產經營決策的科學化、工藝生產和經營運作的合理化、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都已經、正在和將要產生重大的影響,因而也已成為國外大石油石化公司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例如,芬蘭波爾沃煉廠自1986年起應用計算機技術,重點推廣普及夾點分析技術,進行工藝綜合、優化能源利用。全廠30多套裝置在1994年前就完成了夾點分析,總能耗降低4.3%,投資回收期僅1.8年。該煉廠在能耗方麵已成為歐洲最先進的煉廠之一,其能耗比歐洲標準煉廠低一半。意大利埃尼集團的阿吉普公司較早提出了以數據模型為核心的煉廠信息集成係統方案,並從1983年起在下屬7個煉廠中的4個進行實施,經濟效果顯著。

(資料來源:阿果石油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