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抗議文明向左,罷工向右(1 / 2)

我又想起了國會大廈廣場上的那個意大利小夥子,現在他抗議的貝盧斯科尼政府已經下台了,不過,新政府能帶給他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嗎?如果新政府仍不能拯救意大利,難道他就這樣一直坐下去?

劉升升

一個是文藝複興發祥地,一個是西方文明起源國,意大利和希臘都被貼上了“歐豬”的標簽。難道悠久的曆史文明反而會成為國家通向現代化的負累?

9月的一天,羅馬國會大廈廣場上人聲鼎沸,幾百名意大利汽車工人大老遠地從西西裏島趕來,抗議菲亞特汽車集團關閉西西裏工廠的決議。工人們義憤填膺,在各國記者鏡頭前控訴政府的無能,指責公司的無恥。因為錄音設備落在了車上,我們和一位老工人約好半小時後再來采訪。無奈等我們以最快速度返回國會廣場,剛才還把廣場占得滿滿當當的示威人群卻已散盡。看看表我才想起來,原來是意大利人雷打不動的午餐時間到了。

跟我在羅馬讀書時那幾年相比,政府出台的各種提高稅收和緊縮財政的政策的確讓意大利人手頭更緊了:他們被迫交更多稅、拿到的養老金持續縮水、許多人還丟了飯碗。不過,這不會改變意大利人定時用餐的好習慣,隻會讓他們的餐桌話題中充滿更多抱怨。

一個是文藝複興發祥地,一個是西方文明起源國,意大利和希臘無疑是許多人夢想中的歐洲旅遊勝地。不過,這兩個國家近期頻頻出現在媒體的風口浪尖上,大部分時候卻是作為歐元區債務問題的負麵典型,人們也早已習慣了這兩個國家的新聞總是跟遊行示威聯係在一起,還與葡萄牙、愛爾蘭和西班牙一塊貼上了一個“歐豬五國”(PIIGS)的嘲諷標簽。今年9月初到10月中旬,作為央視紀錄片《貨幣》的意大利、希臘攝製分組成員,我和同事一行六人在這兩個國家足足奔波了一個半月。這段意希之旅從開始到結束,各種罷工遊行就一路相隨,成為我們此行揮之不去的背景。

意大利有很多招牌產業——時尚、設計、汽車製造,但意大利的曆史資本遠不止這些。銀行、複式簿記等現代金融支柱性創新都源自意大利,我們在意大利參觀了歐洲最古老的銀行,剛感歎完13世紀意大利各城邦作為歐洲最發達地區的輝煌曆史,一出門可能就碰見老百姓們痛罵該死的銀行家,把經濟搞得烏七八糟。

除了美食,假期恐怕是意大利人最不能觸碰的底線了。每年7、8月,除了交通、郵電等個別部門,所有人都湧向海邊,然後帶著驕傲的古銅膚色回來上班。善於哭窮的意大利人剛才還在跟你抱怨沒錢,轉頭就跟你說,抱歉,我得趕著去度假了——還是帶薪假。盡管我們已經刻意避開了度假旺季,但在9月到達意大利時,度假的人潮仍然絲毫不減,高速公路服務站的餐廳經常人滿為患。

正待從國會大廈廣場離去時,我們注意到廣場上還有幾個貼滿了宣傳單和標語的臨時帳篷。一個年輕男子主動過來詢問我們是哪國的媒體,小夥子看上去25歲左右,形容消瘦,神情憔悴。他失業後從南部來到羅馬參加靜坐示威,在這裏已經安營紮寨半年之久,一直靠好心市民捐助的食物為生。“我們在這裏半年了,至今沒有一家意大利媒體關注和采訪過我們!這幫政客不從這裏滾出去,我們是不會撤走的,我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小夥兒飽含著熱淚,用意大利人典型的誇張口吻對我們說。

如果說意大利式的罷工遊行還能帶來一些嘲諷,那麼希臘的景象就更讓人同情。跟意大利人殷實的家底比,希臘經濟基礎要薄弱得多,希臘是唯一不能自產汽車而要依賴進口的歐盟國家,最值得驕傲的船運業也因受全球經濟危機重創而萎靡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