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字是如何計算出來的?這不但是一個數學問題,也是一個物理問題,並需要了解再入軌的天體。科學家分析了隨著UARS再入軌,會有哪些組件闖入大氣層,這些碎片的形狀以及它們的構成。所有這些都被輸入一個計算機程序,從而計算每個碎片是否足夠熱並燃燒殆盡,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它們在擊中地麵之前將運行多遠的距離。然後還有一個問題便是它會擊中什麼。你可以排除由水體構成的行星表麵70%的麵積,和南北緯57度向極的區域—那裏不是太空衛星軌道運行的範圍,以及實際上是空白的地球區域,例如亞馬遜河、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地區,甚至美國的西部地區。對於UARS的碎片來說,人類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目標,即它所要擊中的總麵積僅僅為22平方米。在太空時代54年的曆史中,盡管由人造衛星和火箭箭體組成的“雨”一直在下,但從沒有一個人被墜落的碎片擊中。
太空垃圾相撞的危險
科學家認為,太空垃圾撞擊地球的概率很小,對人類不會產生重大威脅,但是,太空中垃圾相撞卻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情。9月1日,美國全國研究委員會公布報告稱,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數量已經達到“臨界點”,相撞的機會大增,並威脅1000個人造衛星的安全。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進軍宇宙以來,人類已經發射了4千多次航天運載火箭。據不完全統計,太空中現有直徑大於10厘米的碎片9千多個,大於1.2厘米的有數十萬個,而漆片和固體推進劑塵粒等微小顆粒可能數以百萬計。它們是宇宙交通事故最大的潛在“肇事者”,對於宇航員和飛行器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運行的。一顆迎麵而來的直徑為0.5毫米的金屬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飛行服;人們肉眼無法辨別的塵埃(如油漆細屑、塗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員殞命;一塊僅有阿司匹林藥片大的殘骸可將人造衛星撞成“殘廢”,可將造價上億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絕路。在人類太空史上,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災難屢見不鮮。
目前地球周圍的宇宙空間還算開闊,太空垃圾在太空中發生碰撞的概率很小。但令航天專家頭疼的是“雪崩效應”——每一次撞擊並不能讓碎片互相湮滅,而是產生更多碎片,而每一個新的碎片又是一個新的碰撞危險源。如果有一天,等地球周圍被這些太空垃圾擠滿的時候,人類探索宇宙的道路該何去何從呢?太空垃圾與溫室氣體、核廢料存儲等問題一樣,短期的影響都不大,但如果長期得不到處理,未來將對人類社會影響巨大。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