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寒地黑土食品為何營養好?(1 / 2)

健康話題

作者:譚敦民

近幾年,以東北大米、野生藍莓等為代表的寒地黑土食品大受國人歡迎,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打著寒地黑土旗號的大米,已經賣出了每市斤20多元的高價;而以前不起眼的藍莓飲料也比普通白酒貴得多。

寒地黑土與食物

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的夫人就覺得五常大米好吃,他們家一直在吃。那麼,東北大米為什麼好吃?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竇新田研究員認為,糧食的品質與產地水土絕對有關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明了產地環境土壤的重要性。我國的寒地黑土是濕潤、半濕潤地區的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就是小興安嶺兩側、大興安嶺中北部的東坡以及長白山西緣的山前坡狀起伏的台地(漫崗),在三江平原和興凱平原的高階地也有分布。

東北大平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塊黑土地之一(另外兩塊分布在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烏克蘭大平原),因此,寒地黑土資源比較稀缺。

前清時期,東北大部分還是皇家禁地,直到清末才開始開發。那時候,那裏是一望無際的大沼澤地,灌木叢生、水草豐茂,人跡罕至。各種植物自生自滅,枯榮交替。在寒冷氣候條件下,枯死的植物在地表經過千百年漫長歲月的腐蝕,逐步形成了60~100厘米厚、黑色的腐殖質性土壤。黑土土層深厚,表土有機質含量一般達3%~6%,高者10%以上,呈屑粒至團粒狀結構。

土壤是農產品賴以生產的基礎。寒地黑土多為第三紀、第四紀沉積物,即山前平原的砂礫粘土層,且以第四紀更新世砂礫粘土層分布最廣,母質層上部以粘土層為主,其厚度多達10~40米,黑土大都發育在這些粘土層之上。自然形成了黑土保水保肥能力優良的特性。

寒地黑土在形態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有一個深厚的黑色腐殖質層,從上而下逐漸過渡到澱積層和母質層。腐殖質層的厚度一般在70厘米上下。二是土壤結構性好,腐殖質層中大部分為粒狀及團塊狀結構,水穩性團聚體可達70%~80%,土壤疏鬆多孔。三是土壤中無鈣積層,也無石灰層,但在澱積層有鏽紋、鏽斑和鐵錳結核,這是黑土不同於黑鈣土的重要特征。黑土一般呈微酸性至中性,氮、磷、鉀的含量比較高。由於有機質含量高,所以有人說,“黑土地,油汪汪,不上肥,也長糧。”

從土壤角度來分析,寒地黑土是中國最肥沃土壤之一,其土壤肥力、理化性質和土質結構居於各類土壤之首,具有保肥性優勢、越冬性優勢、保種性優勢、生態性優勢以及晝夜溫差大優勢,腐殖質含量是黃土和紅壤的5~10倍。這塊土地上孕育出的農產品以品質優良、有機安全著稱,玉米澱粉含量、大豆蛋白含量、亞麻纖維含量、甜菜原糖含量、萬壽菊色素含量,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一般認為,口感好品質必好,原料好產品必好。黑土地上產出的產品,普遍具有生長期雨熱同步,晝熱夜涼,幹物質和微量元素積累多,從土壤中吸取充足養分的特性。

寒冷氣候與作物

再從氣候學的角度來分析,東北黑土地中心地帶也是全國溫差最大的地區,全年溫差高達60攝氏度,夏天是零上30度,冬天為零下30度。黑因寒生,寒而生黑,寒地黑土同生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