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寒地黑土食品為何營養好?(2 / 2)

寒地黑土地區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嚴寒而幹燥;夏季短促,炎熱而多雨。大陸季風性氣候造成雨熱同季,恰好為農作物創造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嚴冬是黑土形成的必要條件,土地半年閑置,恰好避免了過度開發利用,得以休養生息;嚴冬也大幅度降低了病蟲越冬基數,減少了病蟲害發生的幾率,降低了蟲害程度;同時,嚴冬強烈的凍融作用,成為良好土壤性狀的獨特因子。

黑土地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時數為2300~2800小時,作物生長期為1200~1500小時。夏季日照長達16小時,太陽輻射產生的能量是作物產品形成的基本能源,因為農作物生物能的形成本質是靠太陽能的轉化,日照長,強度大,光合作用好,作物發育快,長勢壯,營養積累自然就多。由於黑土區域增溫快、溫差大,作物營養成分積累多,消耗少,有利於提高產品品質,這恰是寒地黑土農產品品質優、味美、口感好的奧妙所在。寒地黑土地帶無霜期雖短,但隻種一季作物,生長期卻很長,使作物有足夠的時間積累能量,形成營養。就是說,作物的成熟期長,吸收的營養成分高,這也是寒地黑土農產品好吃的秘訣之一。

再從環境學的角度來分析,寒地黑土地區的環境獨具優勢。一是開發較晚,不少耕地開發年限僅百年左右,很多是建國後開發起來的,有些僅耕種了幾十年,開發強度低,環境人為破壞程度較輕。二是這裏隻種一季作物,土壤本身肥沃,養分充足,有機質多,化學投入品(化肥、農藥)相對少一些,加之漫長而嚴寒的冬季,許多病菌害蟲難以越冬,所以病蟲害發生幾率比較低,因此也減少了農藥的施用量,化肥、農藥的殘留也相對少些,環境相對潔淨。三是寒地黑土區地廣人稀,人口密度小,生活垃圾和汙水等造成的汙染也比較輕,所以農產品的安全性比較高。

寒地黑土作物的營養

我們可以以大米為例具體分析一下寒地黑土作物的營養結構。東北地區一年一熟,種植的都是生長期較長的粳稻;南方地區一年三熟,種植的大都是生長期較短的秈稻。粳米和秈米本身就存在很大差異,粳米每百克蛋白質含量可達到10克左右;而秈米每百克蛋白質7.9克左右,相差明顯。大米的硬度主要由蛋白質含量決定,硬度越強,蛋白質含量越高,透明度也越高。

可以看出,東北大米的透明度比較高,而南方的秈米米質發白但不透明,蛋白質含量也差多了。另外,東北大米的黏性比較好,處於糯米和秈米之間;秈米的黏性就差多了,處於糯米、粳米之後的末位。由於東北大米幹物質含量高,可速溶解的雙鏈糖含量高,所以,東北大米吃起來黏黏糊糊的有油性,有香甜感。

另外,由於黑土土質肥沃,所產大米的微量元素含量也高,比如方正縣等地的富硒大米。遠近聞名的“響水大米”更是種植在火山灰為基礎的土壤上,微量元素含量更高,口感更好,多年來,一直作為“貢米”專供首都市場。

寒地黑土農產品具有安全、營養、適口性強的特點,如今不僅在國內大受歡迎,在國外也逐漸受到青睞。目前,已有一批產品通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認證,並通過日本糧食管理機構檢驗,熱銷海外。

【責任編輯】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