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菊科植物的那些事兒(1 / 2)

植物之美

作者:汪勁武

植物世界中,有花植物為一大類,占據統治地位,其中又分為多個科,這個科,通俗的說法是,親緣關係相近的一大家族,當然各科植物中也有種類非常小的,有的甚至小到僅有一個種,如杜仲科,僅一個屬一個科,名叫杜仲;紅木科也是一個屬一個科;而有的科多達數百種、數千種:葫蘆科有110個屬700個科;毛茛科有50個屬1900種;薔薇科有124屬3300多種。有的科甚至超過萬種:蝶形花科有480多屬1.2萬種;蘭科有700屬2萬種;菊科有1000屬、2.5萬~3萬種,菊科當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一科了。

菊家為何如此輝煌

菊家(菊科的通俗叫法)可謂子孫繁盛,分化極多,種類多達近3萬種,人們不禁要問,菊家為什麼會如此繁盛呢?植物學家研究認為,菊家子孫繁盛是其優越的先天條件造成的。菊科是植物進化到極高階段的一個科,表現在以下幾方麵:菊家草本植物占絕對優勢,無論春天,還是冬天,野外到處可見菊科植物的身影,它們均為草本植物,如春天常見的蒲公英、苦菜、大丁草、狗舌草、風毛菊、泥湖菜……秋天常見的野菊、甘菊等。草本植物有很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因為到了冬天,它們如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則以果實的形式過冬,待到第二年春天,種子可以發芽生長,很容易度過嚴冬,從而保存後代;菊科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到了冬季,雖然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的根還活著,來年春天再發芽成長,又是一年芬芳。

由於具備上述優勢,菊科中的草本植物能生長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而不畏嚴寒。青藏高原上多菊科小草本植物,如雪蓮花。

菊科植物的花朵其實是由許多小花組成的頭狀花序。下邊的花托是由苞片組成的總苞。菊科植物的這種花序被稱為頭狀花序或帶總苞的頭狀花序;也有人稱之為籃狀花序,因為其外形如同一隻籃子。

菊科植物的頭狀花序對植物繁衍後代來說有諸多優越性:它的花集中排列於一個總花托上,僅用不大的麵積就可集中許多花朵,昆蟲來采花時容易實現傳粉、授精。異花傳粉的效率更高,對後代子孫繁衍大為有利,頭狀花序也是花序中進化程度比較高的類型。

菊科植物的果實也十分有趣:鬼針草的果實上有由冠毛變態成的帶倒鉤硬刺,這種硬刺可以鉤在動物的皮毛上,被動物帶到其他地方;蒲公英的成熟果實上有一叢白毛,能夠借助風力飛到遠處。

在菊科植物中,牛蒡的葉子比較大,它的頭狀花序的總苞非常特殊,每個苞片前端有鉤刺,能借鉤刺附在動物身上。這一點與鬼針草類似,但二者不同的是,牛蒡是整個果序被帶走的,鬼針草被帶走的則是一顆顆的果實。

豨薟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頭狀花序的總苞共兩列,外麵一列苞片有腺毛,這些腺毛有黏性,可以沾在動物身上,從而被傳播到各處。

樹上開菊花

除了草本植物,菊家還有一些木本植物,隻是人們不容易看到罷了。

櫨菊木是一種小喬木,高達5米,枝條多扭形;葉橢圓形,長達25厘米,寬達10厘米,下麵有灰白絨毛,全緣;頭狀花序,徑達3厘米,單生,總苞片多層;花兩性,白色,邊緣花二唇形,中央花不明顯二唇形;果長橢圓形,有剛毛狀冠毛。

櫨菊木分布在我國雲南、四川等地,為國家保護植物。

另有一種白菊木,與櫨菊木不同屬,為小喬木,高達4米,幼枝白色,葉互生,橢圓形,全緣或有疏齒,長達15厘米,寬達4厘米;頭狀花序排成倍傘房狀並密集成複頭狀花序,此點與單生頭狀花序明顯不同,每個頭狀花序有6朵花,全為兩性花,花冠筒狀,先葉開花,總苞片多層,瘦果的冠毛為淡紅色。

白菊木產於雲南,生於山坡林中,也是國家保護植物。

菊科中還有一些灌木,如北京山區常見的螞蚱腿子,即為小灌木,高近1米,葉互生,寬披針形或卵形,長達4厘米,寬2厘米,全緣;頭狀花序單生側樹之頂,花先葉開放,總苞片多片,雌花和兩性花異株,雌花花冠淡紫色,花冠舌狀,有冠毛,兩性花花冠筒狀,白色二唇形,冠毛白色。

螞蚱腿子分布於東北、華北地區,北京山地較多見,且以陰坡上生長最多,陽坡少見。此種植物密生時,有很好的護坡防衝刷作用,也可引入庭園作為觀賞植物。

藤子上開菊花

1799年,德國地理學家洪堡德和一位植物學家去南美洲探險,在委內瑞拉,他們發現一種奇怪的藤本植物:花為頭狀花序,下有總苞,許多舌狀花聚生一起,花序下有細長的柄,花序呈下垂狀,周邊的舌狀花花冠較狹小,中央有管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