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湄公河流域“金三角”地區亂象解析(1 / 2)

國際縱橫

作者:成亞曼

發生在2011年10月5日的中國船員於泰國境內水域遭襲身亡事件,再次將人們的視線彙聚在這個以毒品交易和社會亂象聞名於世的地區——“金三角”。近年來,湄公河流域尤其是“金三角”地區搜查、劫持和搶劫船隻的事情不斷發生,這次重大惡性事件是該地區長期存在的不穩定因素的極端表現。“金三角”乃至整個湄公河流域因為曆史遺留、地緣政治、毒品利益、國際關係等多種原因而成為短時期難以攻克的混亂頑疾。那麼,湄公河流域“金三角”地區究竟經曆了怎樣的曆史變遷?導致該地區混亂叢生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黃金水道”與“罌粟毒源”

瀾滄江——湄公河是亞洲重要的國際河流,它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北麓,自北穿越青海、西藏和雲南三省區,在西雙版納中緬邊境243號界碑處出境後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5國,最後注入南海,全長4880千米,在中國境內段稱為瀾滄江,境外段稱為湄公河,在越南稱為九龍江,是連接中國與東南亞的天然紐帶,也被稱為“東方多瑙河”。瀾滄江——湄公河次流域(也稱大湄公河次流域)的總麵積達230多萬平方千米,生活著2億多人口,風景秀麗,物種繁多,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多樣性十分顯著。

各國對瀾滄江——湄公河水道的共同開發在21世紀逐步走向正規化。曆經7年6次事務級會談後,中、老、緬、泰四國交通部長於2000年4月20日在緬甸大其力正式簽署了四國《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四國商船正式通航典禮於2001年6月26日在中國景洪舉行。 隨著800千米航道自由行的開通,這一“黃金水道”的開發價值日益顯現出來,它使得中國西南地區出口到歐洲和非洲的距離比經過華南港口轉至東南亞的路線縮短3000多千米,大量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成本。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進行國際航運的船舶已近百艘,累計貨運量超過300萬噸,成為沿岸各國民間貿易的運輸大動脈。

然而,這條“黃金水道”卻因為途徑“金三角”地區而難以平靜。近年來,湄公河流域不但出現劫持事件,嚴重威脅這條水運大通道的基本安全,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船隻遭到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圍堵和劫持,船員財物常被搜刮一空,甚至出現警方與武裝分子衝突交火的事件,傷亡人數眾多。發生在2011年10月5日的劫殺13名中國船員事件,更是因手段之殘忍,性質之惡劣震驚世界。而這些凶險基本上都與湄公河流經一個地區有關,那就是“金三角”。

在湄公河和夜賽河(湄賽河)交彙處的三角洲地區,即是“金三角”的核心位置。該地區北起中緬邊境,南至泰國清邁、清萊山區,西起薩爾溫江,東到湄公河叢林地區,處於東南亞三國即泰國、老撾和緬甸的邊境交彙地,麵積20多萬平方千米。湄公河將“金三角”地區分成了兩半,東岸是老撾,西岸北邊是緬北地區,南邊是泰北地區,緬北與泰北間為夜賽河(湄賽河)。坐落在緬、老、泰三國交界處的“金三角牌坊”是該地區的標誌性建築。“金三角”山高土沃,炎熱多雨,為罌粟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它與中亞“金新月”、南美洲“銀三角”並稱為全球三大毒源地。在泰、緬、老三國邊境線上的地段深穀繁多,支流湍急,峽穀絕壁更是數不勝數,形成了許多交通死角,複雜的地形地貌使得控製毒品滲透的任務困難重重。 1961年美國禁毒署的總結報告中指出:“緬、老、泰已演變為世界上最大的鴉片生產國,鴉片產量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

曆史遺留和政治影響

其實,盡管“金三角”的自然條件適宜罌粟生長,但它原本並不是罌粟毒品的盛產地。在該地區的曆史發展中,外來勢力的入侵從政治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改變了國家間和國家內部的力量平衡,民族間和國家間的仇恨加深了,毒品問題和社會混亂也隨之而來。早在1824年~1885年的60餘年時間裏,英國殖民統治者為了擴大對亞洲的控製,連續對緬甸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進而占領了緬甸全境。英緬戰爭阻斷了緬甸作為獨立王朝發展的進程,使之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英國殖民者推行鴉片政策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緬甸國內出現了大量的罌粟種植地,甚至成為了緬甸許多民族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這就是“金三角”地區毒品的源頭。幾乎在同一時代,法國在其“保護國”老撾同樣推行了鴉片經濟政策,推進了該地區鴉片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