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湄公河流域“金三角”地區亂象解析(2 / 2)

20世紀,又有多股政治力量介入該地區,總體上加劇了“金三角”的鴉片化和無序化。國民黨在1949年雲南和平解放後退縮進了緬甸境內,他們為鴉片商人提供保護或直接卷入鴉片買賣。這種鴉片貿易與武裝結合的模式導致了該地區毒品貿易的不斷擴大和地方武裝的快速發展。有關資料顯示,法國很有可能早在1945年就在老撾雇傭“特殊部隊”為其服務,並秘密利用鴉片貿易支付昂貴的軍費開支。冷戰時期的美國為了阻止社會主義在老撾的發展,花巨資培訓當地苗族武裝,並利用航空公司為戰爭中的士兵運送鴉片以獲得當地武裝的效忠。政治的手段使鴉片的運輸成本大大降低,毒品貿易利潤空間劇增,加之其半合法化進程和許多政治勢力的默許甚至直接參與,該地區的鴉片屬地特性便逐步形成。而最終推動現代“毒品金三角”的誕生是越南戰爭,它使得美國的毒品需求大幅上升,東南亞的毒品生產規模隨之擴大,“金三角”已成為世界媒體的焦點。

然而,毒品並不是“金三角”唯一的痼疾,大小不一的民族武裝和反政府勢力長期遊離於政府的有效控製之外,分散和削弱著中央政府的控製力,其中的不少力量至今依然活躍。毒品交易與政治軍事勢力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就使得該地區的局勢更加複雜,情況更為特殊。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即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稱霸“金三角”的坤沙集團。生於1933年的坤沙利用緬甸國內的政變而獲得合法武裝之後,在其控製範圍內不斷擴大罌粟種植規模,建立了完整的加工和運輸渠道,在泰緬邊境征收高額毒品過關稅,並直接走私進入美國市場。坤沙曾公開表示,自己的稅收有六成來自於毒品。他還動用各種政治手段來維護和擴大自身勢力範圍:利用緬甸國內的政治與民族矛盾,用“爭取撣邦獨立”的旗號來掩飾其毒品交易的本質;利用緬甸與泰國的矛盾而在邊境劃分出自己的勢力範圍;利用西方國家製裁緬甸所謂“壓製民主”的機會,找到了緬甸軍政府分裂以及缺乏實力的弱點而快速擴大武裝力量和毒品產業鏈。坤沙於1993年正式建立撣邦共和國,指揮著千軍萬馬與泰緬兩國的政府大軍周旋,與其他民族武裝和販毒集團火拚,雄踞一方。然而,1994年後,內外積患的坤沙集團最終分裂,1996年,坤沙向緬甸中央政府投降。

坤沙投降後曾說:“不管有我無我,鴉片生產都會一如既往。”曆史證明,他的論斷是正確的。坤沙集團的高級成員之一瑙坎在坤沙投降後,通過賄賂緬甸政府軍高層、勾結拉祜族民兵團,繼續著武裝販毒、水賊打劫、綁架撕票等不法行為,成為新的毒梟,同時被中、老、泰、緬四國共同通緝。除此之外,當代的緬北地區民族武裝還有很多,比如緬甸人民軍、緬甸佤邦聯合軍、撣邦聯合革命軍、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克欽獨立軍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金三角”後坤沙時代的政治與武裝亂像。緬甸中央政府近幾年大力清剿位於“金三角”地區的佤邦、撣邦和克欽邦武裝,在此背景下,缺少資金來源的武裝分子隻能靠來錢迅速的販毒,為自己獲得更多的資金以裝備部隊和維持生計。可見,“金三角”地區的種種亂像是曆史的遺留和各種政治勢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且因為毒品交易的特性而愈發複雜多變,這是該區域進一步合作發展必須要正視的背景環境。

區域難題和發展前景

湄公河流域的經濟合作是亞太地區當前最引人注目的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之一。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同屬發展中國家,山水相連,經濟互補性強,人員往來和經貿關係密切,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合作成果,湄公河次區域各國必須重視阻礙著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良性發展的諸多難題,除了資源利益衝突、領土爭端和文化宗教民族的高度異質性等問題之外,血的事實提醒人們“金三角”地區的安全狀況依然令人堪憂,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治安環境不佳,暴力事件升級。該地區還沒有形成保障航行安全的有效機製,跨國聯合應急反應機製不健全,國家間因為利益衝突、國內腐敗和相互推諉而造成許多邊境地區的權力真空,使得不法武裝和毒販滋生蔓延,肆意作為。各方應從血案中吸取教訓,加強溝通與合作,實行切實有效的人員財產保護措施,這是貿易交流正常化的基本保障。有關各國隻有擱置政治分歧,在治理區域難題方麵加強溝通,共同合作,采取綜合性的有效行動對策,才有可能控製和打擊該地區的非法勢力,為區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