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今
作者:姚丁楊
恩格斯曾經說過:“不管過去牧畜與工具的發明怎樣偉大,然而人們最初征服自然的淫威,卻是在發明了火以後。”的確,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類真正邁上了征服自然的道路。火,使人類改變了生食的飲食習慣,從而身體組織機製發生了質的變化;火,使人類擺脫了夜間黑暗的威脅,同時也防止了夜間野獸的侵襲;火,使人類不再懼怕嚴冬的冷酷,取暖禦寒給人與自然的鬥爭增加了一份力量。
追溯中國人用火的曆史,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遺址中的灰層證明,至少在四五十萬年前人們已經懂得利用火來為其服務了。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祖先用火的來源還隻是在森林自燃的餘燼中取得火種,保存起來。各種取火方法發明之後,人們用火的輝煌時期才真正到來。
鑽木取火——最古老的取火方式
鑽木取火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也是一種主要的取火方法。《韓非子 五蠧》上說:“有聖人作,鑽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可見關於鑽木取火的文獻記載還是相當早的。近些年來,大量取火工具的出土,也為我國古代鑽木取火的真實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明。鑽木取火的原理十分簡單——摩擦生熱,溫高起火。但原理簡單並不意味著操作簡單,想通過鑽木得到火種,必須采用適宜的材料及正確的方法。
鑽木取火的工具主要有兩件:鑽火板和鑽火杆。一般要求取火工具的木料要幹燥,但鑽木板和鑽木杆所用材料不同。前者要求鬆軟,以山麻木、柳木為之;後者要求堅硬,以榆木、花梨為多,一硬一軟,利於摩擦生火。
鑽木取火共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摩擦。先將鑽火板放在地上,要求放實、平穩,不能晃動。接著把鑽火杆下端插入鑽火板某一穴槽內,穴槽下邊放一點引燃物,然後由一人或二人合掌轉動,也可一人利用弓鑽,即左手扶持鑽杆,右手拉動弓鑽。操作時要向下使勁,經過一段時間的轉動,在鑽火杆與鑽火板穴槽間會由於摩擦生熱而出現燃燒的粉末,其上有微小的火花,並且會沿穴槽邊的豎槽降落到易燃物上,使後者變成黑褐色,這就表明取出火來了。
第二步是引火。摩擦下來的粉末落在易燃物上使其發黑褐色表示已經燃燒,但火焰甚小,是一種“低檔”的燃燒,肉眼是難以看見的,也不能立即生出火焰來。這時應該把易燃物快速地放在幹草上,以嘴吹氣輸氧,從而把幹草點著,冒出火花,這樣才能取出火來。
火鐮取火——最流行的取火方式
約在春秋戰國之際,隨著鐵器的發明,取火方式又前進了一步。由於鑽木取火比較困難和費時,所以人們在掌握煉鐵技術後,在日常勞動中用鐵工具製造石器時,發現了鐵石相擊能迸出火花,這便啟發人們創造了金與石相擊的取火方法,並逐漸提高簡化成能隨身攜帶的火鐮火石。火鐮,又作鋼鐮、火刀。自從火鐮發明以後,它便成為我國古代最流行、最實用的取火工具。唐代詩人孟郊的《煎茶詩》中有雲:“敲石取鮮火,汲泉避腥鱗。”這便是古人用火鐮取火很真實的生活寫照。
完整的一套火鐮取火工具由4部分組成:一小塊長條形的燧石,即火石;一小塊微弧形的鋼板,用於撞擊燧石;用絨紙或草紙卷成的火絨紙卷,要保持幹燥,用於引火;一個筒形的雙筒插,可插入火絨紙卷和長條燧石。
使用火鐮取火時,先將燧石、火絨紙卷取出,燧石在上,火絨在下,緊靠一起,依於筒插一手握住,另一手持鋼板用側邊猛擊橫置的燧石,連續數次,擊石發出點點火星,不斷傾射到火絨上。熟練者隻須片刻的時間就可以使火絨冒煙,遂而引紅,再用嘴稍許吹氣,增加氧氣,就燃為明火。此方法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