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人如何取火(2 / 2)

陽燧取火——最智慧的取火方式

陽燧是直接用太陽光取火的,這種方法的發明說明當時人們對於“光”的物理特性已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這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極為輝煌的一頁,在世界科技史上也享有盛譽。陽燧,在古代典籍中又稱為金燧、夫燧、火燧及陽符,它們都是指用銅鏡在陽光下取火。陽燧的發明年代比火鐮要早,《周禮》上記載:“司烜氏,掌以夫燧,取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可見在西周時代,我國便已有了陽燧取火的方法。

關於陽燧取火更加清楚的描述,則出現在《淮南子》上:“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仗,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餘,有頃焦,吹之則得火。”這裏說的便是將打磨較光的凹麵銅鏡放在陽光下麵,日光遇銅鏡反射並把光線集中於一點——鏡麵焦點,此光亮點能產生高溫,將枯草置於光點下,便可燒焦,此時用力一吹便可得到火焰。

陽燧取火的方法也是逐漸發展的,自玻璃發明以後,便有了用玻璃鏡代替銅鏡來做陽燧。東漢王充的《論衡 亂龍篇》中記載:“陽燧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色石為器,乃能取火。”其中“消煉五色石”很可能便是以石英石為原料煉製玻璃。因為漢代古墓中有玻璃碗出土,說明當時的確有玻璃。而用玻璃代替銅鏡,即利用凸透鏡透光代替凹麵鏡反光,說明我國人民對光學原理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西晉張華《博物誌》有雲:“消冰另園,舉以向日,以艾於後承其影,則得火。”這便明確指出了用透鏡原理來聚光取火。當然,無論是銅鏡、玻璃抑或冰片,陽燧取火的最大缺點便是在夜間和陰天失效,因此在火鐮取火方法發明以後,人們平時便很少使用陽燧了。但由於陽燧是“取火於日”,古代人認為這樣的火最純潔,因此曆朝曆代祭祀時仍常采用陽燧取火,以表示對神靈的尊敬。

早期火柴——最快速的取火方式

無論鑽木取火、火鐮取火還是陽燧取火,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隻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從有了火星到產生火焰還需要一個吹氣、扇風的過程。這一過程變化緩慢,人們感到不便,因此後來便發明了能夠快速引起火焰的火柴。當然,這種早期火柴與我們現在用的不一樣,它隻能將火星燃成火焰,而不能從無到有將火點燃。因此,早期火柴隻是前三種取火方式的一種輔助工具,以幫助人們更快速的取火。

對於中國早期火柴的構造,北宋陶穀的《清異錄 器具》書中有著明確的記載:“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染硫磺,遇火即焰,呼為‘引火奴’。”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誌餘》書中也有提到:“杭州削木為小片,其薄如紙,溶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亦曰‘淬兒’。”其中,“引火奴”和“發燭”即是火柴的原名。這種火柴是在被削成如紙薄的小木片的一端塗上一層硫磺,用時一觸暗火即可得到火焰。早期火柴的發明,是獲取明火方法的一大進步。

而中國的火柴到底發明於何時?元代陶宗儀的《輟耕錄》中記載:“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後妃貧者以‘發燭’為業。”即南北朝時,北周聯合陳滅了北齊,北齊後妃中無以生計者便以製作“發燭”為業。由此可見,我國至少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火柴的應用便已十分廣泛了。盡管這時的火柴必須要用暗火引燃,和19世紀西方發明的現代火柴依靠火柴藥頭與磷麵摩擦後發生化學反應起火完全是不同性質的,但它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領先世界的聰明才智。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