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的職人文化(2 / 2)

職人往往把自己的職業視為“神業”,尤其是承自祖上的家業,更是先祖神靈的托付,職場就是“神棚”,“人在做、神在看”,必須持有十二分的虔敬,就像對待神祗一樣,秉持敬畏的態度來從事其業,以維持先代傳下來的祖業。既然是神業,各行業職種本身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低的話,手工藝職業在現今似乎依然受到高度尊崇。日本的職業調查機構專門調查13歲以下少年兒童的職業夢想,這些兒童心目中的理想職業往往具有指標性質,其統計顯示,曆年最為兒童憧憬的職業是“蛋糕師”,領先於專業運動員、醫師和公務員。

傳統的日本職人往往一生隻從事一職,很少會“見異思遷”。日本人自造了兩個成語,很能說明問題。一個叫 “一生懸命”,即一生把命都懸在所從事的職事上,是敬業精神的具體寫照;另一個叫 “一筋”,有點類似中國的“一根筋”,即專注於一道、一藝,從一而終,決無變心的可能。日本人尊重勤勉的職人往往超過崇拜出類拔萃的天才。

泛職人文化

日本文化主“敬”,除了其“多神教”的傳統背景之外,恐怕更是職人精神的反映吧。敬業精神使得職人不敢怠慢自己的神業,通過勤勉和努力,追求技藝的完善。這一完善過程,歸納起來有三大境界:首先為“達人”,即通達本業的精湛技藝,達到於本業無所不知的境界;其後技藝更為精進者為“名人”,即以一藝之秀聲名遠播,成為本業的代表人物;技藝最高者為“國寶”,或稱“人間國寶”,是國家“文化財”或者“無形文化財”的創造者和保有者,掌握著行業的最高技術,技藝臻於爐火純青、出神入化,而職人也成為行業之“神”,受到全社會的尊寵。日本政府到2010年9月為止,在“工藝”一項,共認定全國陶藝、漆藝、織染、竹木金石諸工等165名手工藝職人為“人間國寶”,對他們給予特別資助。

如前所述,日本傳統的職人精神並不限於職人行業,而是遍及整個社會,筆者將此現象命名為“泛職人文化”。譬如在日本媒體常見“政策職人”、“相撲職人”、“科學職人”和“教育職人”等稱呼,均指在本領域裏掌握高超技藝的能人,而不一定是以手工謀事的職人。尤其是勞心的政治職業,本來和手工藝職人相去甚遠,但日本多有以政治為業,祖孫相傳,有迄四、五世代者,被稱為“政治屋”。因此,泛職人文化也成為當今日本文化性格的主要特征之一。

各行業從業人員的努力是泛職人文化的最大優點,使得日本成為美國之後、握有世界最高技術的第二大國。美國軍方用於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尖端武器,如誘導炸彈和電波幹擾裝置等,其關鍵部品多由日本的企業製造。再如淵源於江戶節能傳統的日本當代節能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到去年為止,和環境、節能有關的世界專利技術申報,八成來自日本,其中大部分為相關行業的職人所提供,節能技術被看好將成為日本第三度崛起的重要法寶。

不過這種泛職人文化也有諸多弱點,如職人全神貫注於自己的行業,目不旁視,往往缺乏對行業發展方向的預見能力,而且因為將自己的行業視為神業,不及其餘,導致心胸狹窄,無法接受外來的新事物。職人文化的這些弱點在現今日本社會以及民眾身上的體現將會越來越明顯。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