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西古代建築巡禮(2 / 2)

山西尚存的古代建築中,有的樓台,例如介休祆神樓,這一樓閣在平麵上和空間上具有複雜的變化,即在平麵上是曲折的,在高度上是起伏的。這種形製的建築可以顯現出美不勝收、宛若仙境的效果。宋代以前,古代宮殿等建築並不乏這種形製,例如作為唐代大明宮的主體建築含元殿,據考證,其形製是:“殿單層,重簷廡殿頂,左右外接東西向廊道,廊道左右兩端南折,與建於高台上的翔鸞、棲鳳二閣相連。整組建築圍成凹字,好似雄鷹展翅。”令人遺憾的是,所遺存下來的與大明宮含元殿這種形製類似的古建築已經寥寥無幾。例如,尚存的明清兩朝宮殿的主體建築太和、中和、保和三個大殿,這三大殿盡管高大偉岸、金碧輝煌,但是,其中的每一殿的平麵形狀都是矩形,是孤立的,各殿的造型並不獨特。所以,尚存的在平麵上和空間上具有複雜變化的古建築一定要著重保護,否則,我們將失去感受中國古建築全貌和真麵目的機會。

有的山西古建築群,例如太原純陽宮,其各個建築物既分立又構成一個整體,從一個建築物的屋頂自然就登上了另一個建築物的一個樓層,或者可以沿著水平麵進入位於較高地勢的另一建築的大門。這種設計一方麵節省了占地麵積,充分利用了空間,方便了人們在各建築物之間的行走,另一方麵使整個建築群構成了一個緊湊而又富於變化的整體。

很多寺廟是磚石結構的建築,這也是山西古建築物的一個特點。要建造較大跨度的磚石結構的建築,在技術上具有一定困難,山西的古磚石結構建築很好地解決了這一技術問題,有些磚石結構的寺廟不僅年代久遠,而且經曆過較大的地震之後仍然完好屹立,這在工程力學上構成了值得進一步考察、研究的課題。這些磚石結構的建築往往通過精湛的雕飾技藝模仿木結構的造型,達到了十分相像的效果,從而解決了磚石結構容易出現的外形簡單、呆笨的問題。

山西古建築的陶瓦及頂飾表麵帶有琉璃層的相當普遍,這一特色是山西琉璃品製造業曾經十分發達、琉璃工藝十分成熟的一個體現。這些頂飾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可以注意到,不少頂飾的題材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小獸,其中以小馬為多,仔細一看,這些小馬(小獸)的動作是連貫的,表現的是一匹馬(小獸)由慢到快的整個奔跑過程,造型準確,動作生動。山西很多古建築物的局部裝飾喜好以古代的武將為題材,這一點也表現在建築物的琉璃頂飾上。例如,有的頂飾是兩個武士各自擺好了架勢準備比量一番,看他們各自的架勢還真像是那麼回事,由此可以想見,設計和製作這些頂飾的古代工匠們是多麼的具有藝術情趣。

山西的古建築淋漓盡致地使用了鬥拱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的弓形木條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鬥拱”。鬥拱結構縱橫交錯,由下至上拱逐層伸長,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鬥拱的種類很多,形製複雜,利用它向外出挑,可使建築物出簷加長,形成造型優美的大屋頂。鬥拱是一種特殊的榫卯結構,是力傳遞的中介,鬥拱把屋簷穩定地托住,遇有強烈地震時,鬥拱結雖會鬆動卻不致散架,形成了建築物利用摩擦耗能的抗震器。另外,鬥拱結構構造精巧、造型美觀,本身也是建築的一種裝飾,因此,從明朝開始,在建築物上設置鬥拱已經是單純的為了美觀了。

“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古跡看山西”,這句話著實不錯。山西的古建築凝結了先人們無數的血汗和智慧而成,每一個古建築所反映出來的信息、所閃射出來的文明之光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感受。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