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山那人那戲(1 / 2)

民俗博采

作者:

響應“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號召,本刊派出記者前往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對當地的目連戲進行鄉村考察。

目連戲作為一個獨特而古老的劇種,在中國流傳深遠而廣泛,曆經三百餘年經久不衰。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均有目連戲上演。其中,安徽省徽州地區是目連戲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較之其他,徽州目連戲有著更為濃鬱的地方文化色彩。國務院於2006年公布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徽州目連戲名列其中,這對目連戲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近日前往安徽省祁門縣,選取縣轄區內的曆溪村和馬山村作為典型,實地考察了目連戲存在的現狀,以期詳細了解它在當地的源流、特色和發展傳承情況。

祁門縣位於安徽省南端,與江西省毗鄰。據《續文獻通考》記載:“以其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乃合名祁門。”唐屬歙州,宋、元屬徽州,明、清時屬徽州府,今屬黃山市。從民間盛傳的神話故事,到明末鄭之珍改編完成《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簡稱《勸善戲文》),祁門縣逐漸成為中國目連戲發展與傳播的中心。

“目連救母”的故事

自唐以來,祁門各地的僧寺和道觀開始興盛,香火不斷,宗教氣氛濃厚,彼時當地廣泛流傳著一個宣揚孝義、提倡行善的“目連救母”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目連的僧人(俗名傅蘿卜),其父傅相有一副菩薩心腸,樂善好施,死而升入極樂世界;其母劉氏不敬神明,做盡壞事,被打入地獄。目連為了將母親從地獄救出,曆盡千難萬險,扁擔的一頭挑著母親的骨灰,另一頭挑著經文,去往西天拜佛為母親求情,最終孝感天地,救出其母。這個故事起源於西晉,最早見載於佛家經典,唐代的《盂蘭盆經》中也有相關記載。

目連戲就是因這一故事而得名,“目連救母”的善舉也漸漸以戲劇和戲本的形式更為廣泛地流傳開來。早在宋代就有《目連救母》雜劇和敦煌《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相繼問世,但對社會影響不大。到了明代萬曆年間,祁門清溪有個人名叫鄭之珍,篤信佛教,借戲曲宣揚佛理,勸人為善,以正社會之風氣。在這些傳說、雜劇、變文的基礎之上,他於1579年撰寫了《勸善戲文》,對目連戲的發展影響尤為深遠。鄭之珍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古代目連文化之集大成者”,成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戲劇作家之一。

古樸的目連戲之鄉

祁門目連戲有著如此悠久的曆史,祁門人對目連戲也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很多老藝人都希望目連戲能一直唱下去,不僅僅因為這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老技藝,更多的是源於一種似乎與生俱來的目連戲情結。祁門縣文化局的幹部向我們介紹道:“數百年來,祁門人寫戲、演戲、辦戲、看戲,日常生產生活都和目連戲息息相關。如今的祁門大地上,目連文化積澱依然深厚,眾多山村都與目連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所到的曆溪村是祁門縣曆口鎮的一個古村落,南唐時即已建村,地處牯牛降大山腳下,因彙集來自曆山的數溪而得名。得知我們一行人專程前往這裏看戲,曆溪村年過七旬的老藝人王秋來顯得格外開心。他是琅琊王氏三十七世裔孫,也是目連戲重新編排演出的發起者之一,主要飾演判官和猿猴精。為了發展山村旅遊業,也為了將祖輩的技藝傳授給後輩,他與其他幾位老藝人一起在村裏招收了一批弟子,悉心傳授技藝,排練了多出目連戲。戲班的演員已由最初的幾位老人發展到現在的30多人。

祁門縣下屬的馬山村是目連戲的另一個故鄉。記者來到馬山村的時候,太陽已在西邊慢慢沉下,正是目連戲鳴鑼開演的時候。目連戲其實是做給鬼神看的戲,一般在夜幕降臨後才可演出。在鞭炮聲、鑼鼓聲的召喚下,葉氏宗祠裏擠滿了前來看戲的村民,像過節一樣熱鬧。雖然馬山班曾中斷目連戲演出多年,但戲班並未完全解散,而是改唱京劇等別的劇種,加上馬山班老藝人至今還有很多健在,班裏中青年演員培養也較好,目連戲中主要角色扮演者基本齊全,馬山班自然也就成了祁門目連戲傳承最好的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