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厚的宗教色彩
最初的目連戲是一種祈福、敬神的宗教儀式,村裏翻修祠堂、年遇幹旱、人丁不旺等都可以組織村民演一場目連,當時的目連戲更類似於一種祭祀活動。其宗教祭祀性在演出開始前表現得最為突出,此時需要演員配合完成一係列與神交感的活動,大致分為廟中接神、戲台祭神、開台通神等步驟,意在通過莊重嚴肅的宗教儀式,讓所有演員與觀眾產生一種強烈的與鬼神同在的意識,給即將開演的目連戲蒙上一層極為濃厚的宗教色彩。
目連戲具有如此獨特的宗教儀式作用,加上徽州自古就有著濃鬱的戲曲氛圍,因而,徽州氏族村落每隔一段時間或每逢大事,就會通過演目連戲來避禍消災、祈求平安。同時,目連戲表演形式神奇瑰麗,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們的關注,因此在徽州頻繁的廟會活動之中,晚間演出詭秘的目連戲更是成為了慣例,古代徽州可謂“處處皆聞目連聲”。
堪稱一絕的武場戲
祁門目連戲之所以在徽州及毗鄰地區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麵原因,一是各家戲班都有拿手絕活,表演以極具觀賞性的武場戲見長,在他處的目連戲中難得一見;二是每家戲班都有知名度較高的演員,這些人平時刻苦鑽研演技,功夫日益精進,成了“名角”,並以此維持生計。傳說曾有一位目連戲老藝人叫小金水,他的絕活功夫有“小鬼轉磨”和“猴子拜觀音”。“小鬼轉磨”就是在高杆上以肚皮為中心旋轉;“猴子拜觀音”就是坐在杆頭上雙手拜觀音,沒有一定的功夫是完成不了這種動作的。可以說,目連戲是集戲曲、舞蹈、雜技、武術於一身。
談到武場戲,馬山村已經八十六歲高齡的葉善懷老人依然興致高昂。他說,早在1994年,馬山班曾應邀來到本縣渚口的羅村,為新修的葉氏宗祠“破台”,連續三晚表演了目連戲,其中包括盤旗和盤彩環節,但是很遺憾由於自己年紀已大,體力不支,沒能完成表演,直到第三個人才得以完成,拿到獎勵。
老人提到的盤旗和盤彩是目連戲裏的兩套絕活功夫。盤旗就是在高木杆上單手單腳扯旗,連續三套動作做完後,人腦袋朝下從高空中倒著拋下來,在離地麵三尺高的距離時抱杆而停,稍有不慎就會觸地而亡;盤彩就是在兩根高木杆之間用長布交織在一起,人在布條上不停地翻轉,並且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比如“倒掛金鉤”等。
這樣的武場戲的確容易吸引觀眾,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傳說民國時有一次在表演過程中,因樹梢意外折斷,藝人淩空墜地,當場喪命。此後目連戲很少再表演這些高空節目,武場戲就漸漸消失了,現在的表演主要以文戲為主。
如何保護是個難題
“作為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祁門目連戲可謂是中國戲劇的活化石”,但現在的目連戲已經遠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目連戲。一方麵,它已然容納了多種戲劇的特色,如越劇、黃梅戲等,可以說是兼容並蓄,各取所長,但目連戲特有的精髓和底蘊也隨之減少了,很難說清這是它的進化還是退化;另一方麵,目連戲受到時代變遷和意識形態的限製,已經漸漸失去了它的宗教價值,更多的僅僅是村民們的一種娛樂方式。現如今,它正在從人們的視野中漸行漸遠。當老一輩的藝術積澱遭遇年輕一代改行的現實,當傳統戲曲麵臨時尚元素的挑戰,目連戲在未來的歲月裏,隻能順應曆史的潮流,掙紮向前。
【實習編輯】王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