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器晚成”的“大器”是什麼?(等)(2 / 2)

河北磁山遺址出土8000年前雞骨

雞,是人類飼養最普遍的鳥禽類,雞肉和雞蛋也是人們最常見的食品。但是,家雞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世界各地說法並不一致,傳統說法認為,家雞約4000年前起源於印度。近日,有關考古專家對在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古遺址內發現的雞骨研究鑒定後,將世界家雞馴養史提前到8000年前,認為或許這裏才是家雞起源地。從磁山遺址發現的雞骨標本中十多件完整的跗蹠骨的測量數據來看,這些雞骨比現代鳥類中野生原雞稍大,但小於現代家雞;同時這些雞骨中絕大多數為公雞,母雞數量很少。這是因為,磁山先民與現代人一樣,將公雞宰殺而將母雞留下來產卵,因而公雞骨骸較多,這也間接證明了磁山遺址出土的雞骨標本確屬家雞。

中國古代誰給文人付稿酬?

雖然曆史上持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製度,但有一批極具聲望的才子卻“屢試不第”,如盧照鄰、孟浩然,賈島等,這些淪為無業遊民的文人謀生手段大多是靠寫作。但古時沒有報刊,寫出再美的詩詞文賦也無處發表,他們靠寫什麼賺稿費呢?首先是受雇於政府寫文書,古時的官員多忙於紛繁複雜的事務,於是有急於上傳下達的書折就雇用民間寫手。賀知章、宋之問、駱賓王等都曾是代寫公文的高手,所得稿費均都不菲。再就是寫文賦,如司馬相如為陳皇後寫《長門賦》得到100兩黃金的稿費。在當時,一個人全年的生活費一兩黃金就綽綽有餘,司馬相如僅此一篇文章,便一輩子吃穿不愁了。還有是給死者寫碑文。如唐代的韓愈,寫碑文頗得稿酬之利,他寫《平淮西碑》得的稿費是500匹絹,按《中國物價史》的記載換算,韓愈寫此碑文就拿了近20萬元稿費,而碑文隻有505個字,每字價值約132元。

魏晉時中亞白人移民潮

公元前138年,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翻越帕米爾高原之後,到達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大宛國,張騫驚異地見到了“深眼,多須髯”的白種人。此時,漢朝才與中亞白種人世界有了直接聯係。從東漢中後期開始,中亞的商人逐漸出現在西域南北道。三國時內地戰亂動蕩,但沒有阻礙中亞白人繼續東行。到曹魏和西晉時,白人移民出現在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區。漢代人本來將匈奴等西北方遊牧族叫胡人,為了表示區別,就將這些白種移民稱為“羯胡”。隨著白種胡人越來越多,到魏晉南北朝,“胡人”就變成了中亞白人的專門稱呼。

【文稿】李莉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