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業結構、勞動力市場結構問題突出。
一方麵,我國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基礎薄弱仍然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工業大而不強,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加上產業結構內部不合理等問題,使得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較為困難,從而影響到大眾的就業環境;另一方麵,用人單位的需求跟現今人才培養信息不相符,尤其是1999年大學擴招之後,大部分基本勞動力資源被“大學生化”,原來的精英教育逐漸向大眾化教育轉變,使大部分大學生缺乏了競爭優勢。
2、我國教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等製度性問題嚴重。
我國教育製度規定的教育引導方向,如高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與實際的勞動力需求脫節,大學生畢業之後不能真正通過學習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與此同時,就業供給結構和就業需求也不相符,一方麵,大學生對於那些普通的工作(普通工人、技工、第三產業的工作)沒有興趣,另一方麵,80、90時代的農民工作為當前農民工中的主要群體,生活方式與父輩“白天機器人,晚上木頭人”的單調生活截然不同。這些都嚴重影響著我國的就業現狀。
3、企業用人機製有待和完善。
首先,原來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廉價勞動力為核心競爭力,但由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得勞動生產成本提高,利潤下降,因此薪酬待遇不能滿足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的要求。其次,中小企業職工福利、保障製度不完善,導致了部分中小企業招工難。第三,部分企業招聘盲目追求高學曆,而不是以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人的能力來衡量,使許多就業人員望而卻步。第四,企業文化營造上不能吸引和留住員工,使員工沒有歸屬感和存在感,用人機製出現偏失。
4、就業人員本身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就業觀念脫離實際。
一方麵,高校培養包括有些技工學校的教育多以理論為主,缺乏社會實踐教學,使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較低;另一方麵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參差不齊,甚至有些人能力欠缺,又缺乏工作經驗和實踐能力,不能符合招工單位的要求;且有些人對自身就業定位偏差,在無經驗和實踐能力下,既要專業對口,又要工資薪酬高,就業觀念脫離實際,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典型現象。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以經濟發展來促進社會就業。與此同時,加強就業服務體係的建設,著重解決供求信息提供、職業中介服務等方麵存在的問題,幫助失業人員尋找合適崗位,確保勞動力合理、規範流動。加強《勞動法》的宣傳與執法力度,依法規範企業用工行為,進一步完善調整勞動關係的有效機製,製定合理的用工製度標準,對用工單位進行嚴格管理,切實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總之,“用工荒”和“就業難”矛盾的中國式並存,作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種特有現象。是經濟結構、教育體製、人才配置等多方麵因素的結果,而我國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或者找尋矛盾的平衡點,需要將國家調控和市場配置進行良性地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二者的合力作用。
參考文獻:
[1]曾黎:《淺談“用工荒”與“就業難”的交點——當前形勢下進一步發揮人才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商業現代化》,2010年2月。
[2]楊瑩:《試論企業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等結構性就業矛盾問題與對策》,《出國與就業》,2010年。
[3]範宗慧:《於“兩難”處求出路》,《中國就業》農民工就業版2010年6月。
[4]李月:《我國“民工荒”問題的成因及對策》,《經濟縱橫》,2007年11月。
[5]蔡昉:《“民工荒”現象:成因及政策涵義分析》,《開放導報》2010年4月。
注解:
①範宗慧:《於“兩難”處求出路》,《中國就業》農民工就業版2010年6月,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