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社會轉型角度看中國模式(1 / 2)

從社會轉型角度看中國模式

管理視窗

作者:馬源 白雪燕

作者簡介:馬源(1991-),男,漢,江蘇泰興人,南京財經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白雪燕(1991-),女,漢,安徽安慶人,南京財經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經濟倫理學。

摘要:近年來中國模式不斷被提及,同時我國改革的閥門也被打開。基於此,從社會轉型的角度,從對中國模式的爭論、內涵特征以及風險挑戰等方麵解剖中國模式,以期尋找一條全麵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

關鍵詞:社會轉型;中國模式;改革一、中國的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一詞為舶來品,它是社會結構朝積極方向發展的一種過程。即社會主動求新、求變的過程,是創新的過程。當然,社會轉型包含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在內的諸多方麵。

基於此,可知30多年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係統性、全局性的變化,社會基本特征亦大不同於以往,主要體現在:經濟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機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政治上高度集權向集體領導的轉變;文化上由單一民族文化向多民族文化的轉變;社會上從原先的城鄉分離的二元體製向城鄉融合式模式的轉變等。由此,中國開創了一條在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迅速實現綜合國力趨強的奇跡,也即出現了中國模式的提法。

二、中國模式的爭論

中國模式這一概念發端於雷默,他認為“北京共識”具有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試驗,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以及循序漸進、等特點。對於中國模式國內外學者並未達成共識,學界大概有如下觀點:

其一,沒有中國模式。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是自己在探索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且其沒有連續性,不能夠複製和借鑒。正如包心鑒所言,所謂中國模式,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種認識上的誤導,是一個悖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質與要求的偽命題,應當不提中國模式。

其二,直麵中國模式。它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總結。盡管其還不成熟,是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但需直麵它的存在。對中國模式的研究,可以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其三,慎提中國模式。這種觀點承認中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反對提中國模式。主張以中國特色、中國道路或中國經驗替代。他們認為,模式具有固定性和示範性。本文認為提中國模式無可厚非,它並不僅局限於經濟層麵,更是包含一整套政治和其他公共政策等的統一體。我們既要看到中國模式的優越性,也要對其風險和挑戰作出積極的回應,而非片麵言其優劣。

三、中國模式的內涵特征

對於中國模式的內涵,本文著重探討政治和經濟層麵。從政治層麵看,和西方多黨代議製民主相比,中國采用的是多黨合作政治協商製度,政府的目標就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從經濟層麵看,中國采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強調在公有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個體、私營、外資經濟。基於中國的實際,不難發現:

第一,社會轉型是領導驅動的。回溯曆史,中國改革大都是由領導推動的。“問題倒逼改革”的說法,給人平添了更多的改革決心。從某種層麵,中國模式實現了市場和政府間的有效組合。當然,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提法,會讓政府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探索、形成充分尊重市場主體新活力的體製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