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社會轉型是漸進的。漸進性改革容易讓人民接受,減小社會的動蕩;容易讓改革者在此過程中積累經驗,開辟改革的新路徑。顯然,這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安定有序的政治環境。異於俄羅斯“休克療法”,它充分考慮到了社會和人民可承受程度,確保了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使得中國經濟實現了30多年的快速穩定發展。
第三,社會轉型是積極穩妥推進的。基於改革的漸進性,社會轉型表現出積極穩妥的特征。早在上世紀90年代,高層領導就提出了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並且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仲要結合點。沿著這樣的思路,積極穩妥推進社會轉型也就成為了可能。
四、中國模式的風險挑戰
改革開放雖然創造了中國奇跡,實現了中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但是,中國模式還不是一條成熟的現代化道路,其存在一係列係統性的風險挑戰。
首先,中國模式與民主化進程不一致。中國政府強調“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社會的發展首先是經濟的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改革的過程中忽視民主法治建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是中國政府所一貫堅持的,出於這一原理經濟發展會為民主法治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而西方側重於一整套民主製度的構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民主政治的推進,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挑戰。領導幹部關注政治改革人數不多,“擴大黨內民主”、“建設法治國家”、“防腐倡廉的製度設計”等議題受到冷遇,怎樣真正做到“把權力裝進製度的籠子裏”亟待解決。
其次,中國模式的延續性有待觀察。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中國模式的顯著特點,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但這也意味著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政府管得過多,市場主體活力受抑製,“產學研”相結合很難形成;國內產業空心化趨勢加強;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等等。未來中國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環保、節能等方麵努力,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
再次,中國模式的普適性問題要經曆實踐的檢驗。中國模式優越之處在於:一是具有良好的自身能動性和開放性;二是中國模式具有很強的應對危機的能力,這表明中國模式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在不久將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正確思路將會顯現出更大的作用,換言之中國模式也會為他國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當前,最為關鍵的是探索一條全麵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而非照搬照抄西方社會發展模式,既要積極穩妥推進改革,也要不失時機全麵深化重點領域、關鍵行業的改革。要清除蘇聯、美國、歐盟一些國家模式對我國的消極影響,這是我們研究中國模式的題中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科爾奈.“大轉型”——比較,第17輯[M].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2]秦宣.“中國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線,2010,02.
[3]馮海波,崔偉.“中國模式”概念批判[J].前沿,2011,21.
[4]劉愛武.國外中國模式研究評析[D].河北師範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