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有企業弊端分析(1 / 2)

國有企業弊端分析

管理視窗

作者:閆勝利

作者簡介:閆勝利(1988-),男,河北承德人,雲南財經大學財政與經濟學院,稅務碩士。

摘要: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一直是理論界探討的焦點問題,國企的諸多弊端也使得國企飽受詬病。新形勢下,我國正在進行各方麵的改革,但是對國有企業這一“深水區”卻未曾觸碰。本文在對國企存在的問題進行係統分析的基礎上,對國企改革路徑問題予以淺探。

關鍵詞:國有企業;弊端;改革路徑一、引言

國有企業的低效率、無效率甚至是負效率一直飽受指責,國企也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一大“毒瘤”,而國企的改革無論是由機製完善角度講還是由觀念革命角度講均是對國有企業進行的小修小補,隻是短期的戰略,不能從根本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從長遠角度講,國有企業必須要進行完全的市場化改革。

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問題,我國學術界已探討多年。最早提出國有企業治理問題的是張維迎教授,他於1986年便提出國家所有製下的企業家不可能定理(劉銀國,2009)。國外學者如Shleifer和Lishny等人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國有企業效率極端地下,浪費了大量的國家財政資金(1995)。現代經濟學同樣指出壟斷存在外部性,出現分配差距擴大問題,除此之外,我國的國企尤其是央企還存在一個奇特的現象即國有企業成為“準官員”晉升機製(楊瑞龍,王雲,聶輝華,2013)。當然國內還有其他學者基於不同的視角對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予以探討,例如基於企業效率最大化的視角,分析我國國有企業中存在生產效率與創新效率的雙重損失(吳延兵,2012)。本文在分析國有企業存在的不合理性的基礎上,簡要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二、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壟斷下的低效率

壟斷情況下的低效率,早已被西方經濟學所證實。我國存在大量國有企業,並且國有企業壟斷了大量行業,下文將運用西方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對壟斷下的低效率進行規範分析。

在競爭環境價格P=MC,然而存在壟斷條件下壟斷價格通常大於MC。通常在競爭條件下,MC=P達到效用最大化,如果存在壟斷那麼產量就會由原來的Q1移動至Q2,而價格則會由P2上升至P1。很明顯根據帕累托改進原則,在由Q2向右移動至Q1之前的任意一點均是帕累托改進,由此我們可以直觀的得出結論在壟斷條件下存在麵積為ABC的效率損失。

聯係我國實際,國有企業對社會生活的控製可謂“無孔不入”大至航空航天,小至日常生活的米麵油鹽。而國有企業的低效率也可以通過天則經濟研究所的報告得以佐證,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報告指出:“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憑借壟斷地位一邊享受著高額的政策性盈利,一邊卻宣稱自己承擔著政策性虧損,因此,即便有紅利上繳,最終也會以各種補貼的名義返還。以中石化為例,2007年,其獲得的政策性盈利大約為700億元(《信息時報》2008年2月27日),同時又獲得123億元的政策性補貼(《上海證券報》2008年3月20日),即便按照調整後最高15%的紅利上繳比例,其也隻需要上繳105億元的紅利,與123億元的財政補貼相比,公共財政不僅沒有從其紅利中獲益,反倒“倒貼”了近20億元。更何況,當時的中央企業上繳紅利比例還遠低於15%”。

(二)提供公共物品≠壟斷整個經濟

現代公共經濟學指出:政府的職責之一便是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公共經濟學並沒有主張要由政府主導的國有企業控製整個經濟。而且西方通常意義上講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主要是私人部門無法提供或是不願、不能提供,但是具有較大的正的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務。如果以同樣的標準,同樣的視角來審視我國,那麼會發現我國存在諸多的異類,許多純私人物品如糧食、植物油等等均由國企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