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出於公用品的有效提供考慮,在充分考慮工資、相對原材料成本、管理費等問題的情況下,我國更多的公用品、私人物品均應該由私人提供。以原材料相對成本為例,近期爆出的中國鐵路總公司便是最好的例證。根據鳳凰網的報道,中國高鐵專用的萬元轉儲器是售價僅有幾十元的U盤。如果按官方宣稱的1萬元計算每個轉儲器,而通常市麵上的2G金士頓U盤為30元,那麼粗略計算一下一個所謂的專用轉儲器其相對成本就高出了市場價格的300多倍。高鐵的一個小部件,其相對材料成本差價就這麼大,那麼一趟列車呢?中國鐵路總公司如果不虧損那簡直是逆天!我國一直宣稱自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是市場經濟那麼市場就應該發揮主體的調節作用,而不應該出現“兩桶油”就可以綁架發改委,操縱全國的油價的現象。不能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以提供公共物品為“口實”,就可以壟斷整個國民經濟。
(三)國企為擴大貧富差距積極“貢獻”
根據有關研究顯示:中國的基尼係數已達到0.62%,而國有企業在其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果將普通員工與高管收入進行比較,那麼國有銀行業收入差距至少為4倍。如果以新浪財經的調查問卷做參考,通過調查問卷62.9%的銀行職工的年薪為5萬元以下,那麼高管與普通員工的收入差距將會變為20倍。如若國有銀行披露的高管的工資隻是其個人淨收入,而銀行內部的隱性福利是大家所共知的,如果在將隱性福利計算在內那麼相信收入差距絕不是20倍,國有銀行對我國貧富差距的“貢獻”可見一斑。中國存在眾多的國企,國有銀行隻是“冰山一角”而已,通過國有五大銀行我們可以推知國有企業在中國貧富差距上的突出“貢獻”。國家一直在強調縮小貧富差距,但是對其嫡係國企貢獻了如此巨大的貧富差距為何視而不見?
三、國企改革路徑
國企改革是中國改革的“深水區”,盡管其存在具有諸多的不合理性,但是因國企之上附著著大量的利益集團,故而國企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國企改革可以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規劃兩部分。
(一)國企改革的短期目標
按照科斯定理可知,隻要產權問題得以明確那麼不需要有政府進行幹預便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關於國有企業的產權問題,了解中國常識,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人都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於人民”,附著在國企之上的利益集團是人民,普通百姓應該也是人民。國有企業的產權以及有國有企業創造的利益不是人民代表大會,不需要別人代為行使普通百姓的受益權。
(二)改革的長期目標
國企改革是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實踐證明單純的經濟體製改革並不能取得預期的結果,甚至會出現越改革利益集團越大的現象,因而國企改革應該伴隨政治改革推進,即所謂的“先民主,後分家”先由老百姓真正掌握國有企業的產權,隻有這樣改革後人民才能分的利益。如果“先分家,後民主”,那麼多數利益將會被利益集團所瓜分,幾乎不會或者很少有利益留給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