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西方禁忌文化及差異
管理視窗
作者:楊晨 毛嘉琳
作者簡介:楊晨(1988-),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北,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從事職務/現職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2013級,研究方向:媒介市場調查與分析。
毛嘉琳(1990-),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北,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從事職務/現職稱: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2013級,研究方向:新媒體采編實務。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進程加快,來自不同曆史背景、不同地區的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交流日益密切。在這種跨文化交往中常常會遇到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禁忌。學習中西的禁忌文化有助於加深各個民族和國家的相互了解,減少和消除跨文化交往帶來的摩擦,保證國際交往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禁忌;跨文化傳播;中西文化;文化對比“禁忌”這個詞,最早南太平洋裏尼西亞湯加人稱之為“Taboo”,表示的是“神聖的”和“不可接觸”的意義。禁忌作為一個民間百姓自己精心編織的文化網絡絕不隻是太平洋群島才有,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無不具有禁忌。作為一種曆史悠久且及其複雜的民間社會文化現象,在一些遠古的宗教禁忌世俗化為生活習慣之後,它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同時人們還在不斷製造禁忌,通過自我言行的製約,來達到祈福避邪生活順遂的目的。總之,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受這樣或那樣的禁忌約束。
禁忌文化包括兩大方麵:一是語言禁忌,一是非語言禁忌。本文將就以上兩個方麵比較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文化。掌握一定的語言禁忌和非語言禁忌能才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避免中西方在語言和交際交流上的尷尬。
一、語言禁忌,包括稱謂方式禁忌,詞語禁忌和話題禁忌。
1、稱謂禁忌。由於東西文化對待年齡的態度不同,各自的語言成為也隨之產生差異。在東方,“老”是地位、經驗的象征,人們習慣稱呼年長者為“老大爺”、“老壽星”、“老太太”,來表示尊重和敬仰。而在西方,由於文化中認為是“不中用、衰老”的象征,便成了禁忌。在一般情況下,用Mr,Mrs,Ms,Miss,加上姓氏稱呼即可。在家庭成員間,長幼同名,晚輩直呼長輩的名字都是很常見的。而這點,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信仰尊卑老幼有別中國則是避諱的。
2、話題禁忌。中國對談話內容的禁忌不多,但在涉及個人尊嚴的’短處”、“缺陷”這方麵有所顧忌,我們常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不要戳別人的痛處”。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決定了他們強調個性和人權。他們認為談話最大的禁忌是“個人隱私”。對於個人的年齡、財產、工資收入、婚姻、戀愛等都是話題禁忌,不能遭到破壞。他們認為尊重人的隱私、自由是禮貌,反之則是粗暴無禮的。
3、詞語禁忌。在講究“說福即福,說禍即禍”的中國和信仰基督教的西方神靈和聖事崇拜的詞彙、褻瀆性詞語、凶禍性詞語、侮辱性詞語都屬於禁忌語。在和一些虔誠的宗教人士交談時上帝的名字等宗教詞語要謹慎使用,如Jehovah(耶和華),God,Jesus,Devil,Christ等。數字“13”作為耶穌的忌日在西方文化中與“凶兆”、“不吉利”、常常聯係在一起:不能13人同桌吃飯、請客等;重大活動要避開13日這天;醫院更不能設13號病房或病床。在中國人民同樣忌諱數字“4”,音同“死”,數字“7”,意同“淒涼”、“七零八落”、“妻離子散”也同樣是人們避諱的數字。眾所周知“龍”是中國的象征,而中國人野常常被稱為“龍的傳人”,與“龍”有關的詞彙均含褒義,如“龍鳳呈祥”、“望子成龍”。相反,西方文化則認為“dragon”代表著邪惡、魔鬼,是人人避之的禁忌。
二、非語言禁忌,主要包括飲食禁忌、服飾禁忌、家居禁忌、社交禁忌、宗教禁忌等。
1、飲食禁忌。中國人善吃也會吃,在食材選擇上幾乎無所避忌,中國人的飲食禁忌多體現在飲食的規矩上。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甚至動物的內髒都可以拿來食用,而一些西方國家,忌食動物的肝髒、頭腳。在飲食規矩上,中西方都忌進餐中大聲喧嘩,取菜時忌叮當作響。在飲酒方麵,西方酒類品種多,講究依據場合和菜品選酒,不能隨意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