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服飾禁忌。西方人認為白色代表著神聖莊嚴,常與“吉利”“平安”“善意”結合在一起,比如一生隻穿一次的新娘結婚禮服隻能選擇白色,而非中國人偏愛的紅色。在西方隻有再婚的人才會穿紅色婚紗,而且紅色常常與“戰爭”“鮮血”“死亡”“危險”建立起關係。而在中國的漢族文化中認為白色意味著“死亡”,隻有在“白事”即“喪事”的時候才會把白色穿在身上或戴在頭上。
3、家居禁忌。與東方人崇尚的“遠親不如近鄰”不同,西方人看中隱私,與鄰裏往來不多,也沒有中國的社區文化,如果不了解這一禁忌,可能會在溝通中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在西方國家,一旦成年就不會在與父母合住,這種願望不僅是子女渴望個人空間也是父母的願望。在中國,兩代同住或者幾代合住的是及其常見的。
4、社交禁忌。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拜訪友人,商務交往,請客吃飯等交往上的禁忌是極其不同的。在西方,拜訪友人前需要提前預約,如果突如其來的貿然來訪受訪者會感到不快。中國人在傳統上受客觀條件的限製,往往沒有提前預約拜訪的習慣,但隨著全球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和通訊工具的進步,訪前預約的習慣已漸漸被中國人接受。西方人一般會嚴格遵守公共場合的秩序,比如到郵局或銀行辦事會按照先來後到得順序排隊,並保持一定的距離。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禁忌和規矩,隻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在乎,排隊加塞,擁擠哄搶這類不文明舉動屢見不鮮。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個地區和民族的禁忌文化呈現出相互影響融合的趨勢,禁忌文化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消極、迷信、愚昧的,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它愈來愈顯現出其作為一種社會規範的積極、合理、科學的作用。比如1951年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藏前,為得到藏民的歡迎和接受製定了一個30條的《進軍守則》,內容主要包括:尊重藏胞宗教信仰,保護喇嘛寺廟,未經許可,不準進入寺廟,更不準住宿經堂。經同意參觀寺廟經堂時,不摸佛像,不準吐痰放屁。女同誌不可以進經堂,男同誌不可以進女廟。不得在寺廟附近捕魚、打獵,不得到“神山”砍柴、放牧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與藏族同胞接觸,要以誠相待,不可問誰是誰的老婆。藏族敬茶敬酒,邀請吃東西,要用雙手去接,不能吃太多,碗裏要剩一點,以示禮貌。進藏部隊嚴格執行民族政策和《進軍守則》,贏得了當地藏民、活佛的認可。從那以後,在藏民當中就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歌“哈達不要多,隻要一條潔白的就好,朋友不要多,隻要一個解放軍就好”。西方國家也在把“禁忌”作為一種社會規範上作出了有力嚐試。比如2002年西班牙政府向參加阿富汗國際安全和援助部隊中的士兵下發《禁忌令》,每人一冊。內容包括:在大街上和農村地區不許同阿富汗婦女握手;不許給阿富汗婦女拍照;阿富汗人祈禱時不許打斷他們;在公共場合,男女不許有親近行為;在阿富汗人家做客時,不要談論主人的妻子和女兒;不要踐踏阿富汗人祈禱用的地毯。由此看出,在西班牙社會中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或是必須的行為在阿富汗卻被看作是不道德的禁忌。因此,在跨文化傳播中,了解對方的文化及“禁忌”並將其奉為一種必須遵守的社會規範才能達到成功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禁忌這樣一種在人腦中根深蒂固的習俗,在跨文化交際中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俗話說“入國問禁,入境問諱,入鄉問俗”,學習中西方的禁忌文化及其差異能夠增強中西方對語言禁忌和非語言禁忌的理解和認同,避免因“禁忌”產生的交際失誤,最終達到中西跨文化交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楠楠.中西方禁忌文化差異及其造成的跨文化交際失誤[D].黑龍江大學,2012.
[2]李麗梅.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問題[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3).
[3]呂潔.從跨文化交際看中西方禁忌語的差異[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4]劉彩霞.跨文化交際禁忌習俗文化研究[D].四川師範大學,2010.
[5]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新論叢書[M].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