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麗的音符\優美的音樂(1 / 2)

華麗的音符\優美的音樂

管理視窗

作者:吳雙 魏紫

摘要:本文從海頓的音樂出發,通過將海頓的創作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相結合的方式,闡述了海頓的音樂創作風格,重點論述了他的鋼琴奏鳴曲作品Hob.XVI:46。通過對這首作品的講解、分析和描述,將他的音樂風格、創作手法、音樂形象以及對他音樂的感悟描述出來。

關鍵詞:海頓;鋼琴奏鳴曲;插部;柔板;急板一、海頓的音樂簡述

佛朗次?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奧地利作曲家,18世紀“維也納古典時期”①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繼巴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器樂作曲家,他與莫紮特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共用標誌著古典主義創作風格高峰期的到來,由於他在音樂上的突出貢獻,又被世人稱為“交響樂之父”、“室內樂之父”。

海頓的一生,不僅創作的音樂作品數量繁多,他所涉及的創作領域也是令人驚歎的:有上百部交響曲、兩部神劇《創世紀》和《四季》、不同類型的室內樂作品、各種器樂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小型器樂曲等,除此之外,還有數量龐大的聲樂作品:30多部歌劇、大量的彌撒曲、清唱劇以及民歌改編曲等等。其中,以他的108部交響曲和68首四重奏最為重要,貢獻最大。

在他驚人、浩瀚的作品當中,鋼琴作品猶如一縷清新的風,在古典鋼琴作品中別有一番韻味。海頓創作鋼琴奏鳴曲的時期正好是鋼琴由古鋼琴向現代鋼琴轉變的時期,隨著鋼琴的不斷改良,海頓也不斷擴大鍵盤音域的表現範圍,突出音色的強弱對比等,使鋼琴奏鳴曲的表現力更加豐富。我們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不僅可以感受到古典主義早起的華麗風格,也能明顯的感受到音樂中傳遞出的自然純樸的音調。海頓的鋼琴奏鳴曲雖然不像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那樣,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占有絕對中心的位置,但是他的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從他從事作曲的最初年月一直到他62歲第二次訪問倫敦期間,都不斷地有鋼琴奏鳴曲問世,這一過程幾乎跨越了他的一生。

海頓從小就受到教會傳統教育和帶有強烈古風成分的高尚巴洛克(the High Baroque)娛樂音樂的熏陶;在青年時期,又目睹了音樂逐漸從富於表現力和主觀性的時代轉向維也納古典主義傳統繁榮時期;晚年時,又接近浪漫主義的發祥。在如此巨大的音樂界和音樂風格的轉變中,他以無窮的智慧和悟性使自己的音樂與當時的需要相結合,這無疑就是一個很大的成就。而在他的鋼琴作品中,明顯的顯現出了海頓在風格上的一些變化。

二、鋼琴奏鳴曲Hob.XVI:46

“音樂,這首先是個人的感受,內心的體驗……”②

這首編號為Hob.XVI:46的鋼琴奏鳴曲,在他的整個創作生涯中屬於中期作品。創作年代大概在18世紀70年代末,這一時期的海頓被受聘為匈牙利望族埃斯特哈齊親王宮廷樂隊的副樂長,雖然這期間海頓必須按照親王的旨意創作,並且一切創作成果屬於親王所有,但是相對於之前動蕩的生活,海頓對此卻心滿意足。而這一時期的歐洲,隨著新興市民階層的壯大和啟蒙運動的影響,音樂生活更加世俗化、民眾化。身處世俗化、大眾化潮流的中的作曲家們,更是追求人的感官直覺,追求自然、天性和本能。他們對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情感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這種掙脫創作束縛的意識和爭取個人思想和自由的行動也進一步加強。正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下,海頓創作了這首奏鳴曲。

波蘭音樂學家麗莎在《論音樂的特殊性》中提到“純粹的、自在的、不具表象的、判斷等內涵的感情是不存在的。感情永遠屬於客觀世界的某種東西所喚起的。音樂在反映感情的過程、變化、波動時,必須同時與喚起這些感情的一切因素結合在一起。”③

這首奏鳴曲從它莊嚴地音符時值比例和成熟的表現手法上來看,無疑是一首品味極佳的傑作。這首降A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結構,它充分利用了當時鍵盤樂器的音域範圍。第一樂章一開始是一個宏大的中速快板,向人們展示了形式多樣的動機組,前兩個樂句分別是以主音開始並以主音結束的收攏性樂句,這些收束是溫和的,旋律中間插著由音階組成的華彩樂句;旋律的本身掠過一絲細微的抒情感,華麗而又莊嚴,將“華麗風格”和“洛可可風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第一個樂句本身也具有向前進行的動感,它在主旋律音上加快步伐,從二分音符變為八分音符再到附點八分音符直至十六分音符。而第二句一開始的六連音,就推動著樂曲向前發展,旋律的音調近似於珍珠玉盤式的擊鍵技巧,而實質上確是一種緩慢但最終是有力的向某種更加實質性的內容過度,此句是一個由延長組成的有力的收束。這些以主音結束的樂句並不是一盤散珠,它們是凝聚在一座大廈的結構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