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麗的音符\優美的音樂(2 / 2)

第二主題的出現,不僅在音區上出現了變化,音樂也隨之輕柔歡快起來。看似靜態的主題在兩小節之後開始跑動起來。左右兩手一樣突出的主題,似乎是兩種華麗的音樂相互交織著向前發展,它們時而輕盈的如同天空中的一抹雲彩,時而又低沉、嚴謹的像教堂中的聖詠一般。再加上旋律中帶有華麗的裝飾音和休止符,使旋律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種對話似地高貴、典雅和華麗的氣息。

值得一提的是,該樂章極賦予幻想曲般的插部。在18世紀中葉,一種“情感風格”以C.P.E.巴赫的交響曲和鍵盤奏鳴曲為代表的,注重內在的激情,避免過多外在裝飾的風格流行於德國北部。這些特點使海頓在處理這一曲式時有了額外的自由。插部是一段一連串非凡、動人的和弦變化。在這個豐滿的經過段的和聲當中,海頓運用了巴洛克式的觸技曲修飾法使旋律有張有弛,夢幻般的不屈不撓的發展下去。

隨後的柔版(第二樂章)具有同樣的性質。曲調優美、親切,美得叫人感傷,像一條由許多個樂思連成的珍珠項鏈,精致、光滑而又晶瑩剔透。這個柔板是以帕薩卡利亞舞曲式的左手線條反複出現,高聲部是最活潑歡快的對位旋律。該樂章的織體由顫音、延留音和音級組成,是三聲部的旋律進行。這就要求演奏者具有高度的敏銳感和平衡感,使旋律在相伴的裝飾音中以最微弱、最不可思議的方式穿梭其中。這個樂章的插部不但充滿了感人至深的對位法,同樣打動人的還有許許多多個延留音和顫音的創作。這個柔板是海頓所有的慢板樂章中最動人的旋律之一,暗含了更多發人深思與啟迪靈感的和聲變化。

在最後的急板(第三樂章)中,這是一個典型的、喧鬧的、華麗的奏鳴曲回旋曲。兩處整段落的反複也許是為了平衡整個作品的長度。海頓頗有新意地運用了巴洛克模進和修飾法,同時,音階的快速進行再次提供了強大的動機力量,華麗而富有色彩性。末樂章高昂的情緒使它有一種無法抵抗的魅力,並且完成了這首奏鳴曲華麗而又完美的收束。

縱觀全曲,整首作品向人們傳達出了一種從容而平穩的美,它不僅體現出了海頓對於音樂的喜愛,也流露出了作曲家在音樂創作當中對人生觀、世界觀所持有的樂觀、豁達和坦然的心態,也在不輕易間流露出一種質樸、幽默、輕鬆的音樂情趣。這種創作風格的產生是海頓將自己的創作與奧地利維也納豐富的城市音樂和民間音樂緊密相連的結果。清新明快的旋律、簡明清晰的和聲織體、合理均勻的結構、別出心裁的細節處理和力度對比的出人意料,都奠定了海頓與其他作曲家的與眾不同和他自己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

參考文獻:

[1]《音樂美學基礎》

[2]《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於潤洋,主編,2007年版。

[3]《德奧古典音樂大師經典指南》江蘇人民出版社,蕭韶,著,1996年版。

[4]BBC音樂導讀《海頓鋼琴奏鳴曲》花山文藝出版,John McCabe著,王恩冕譯,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