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高士愛撫弦
管理視窗
作者:張卓霖
作者簡介:張卓霖(1988.9-);男;籍貫:甘肅天水;碩士研究生;單位:貴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先秦哲學、唯識學、中西哲學比較研究。
摘要:古琴藝術千百年來和尚、道士、儒士都愛彈,是因人們認為她與道相通。然古代琴論言其與道之關係時多玄然飄渺語焉不詳,今人琴論則多止於審美、修養等普通文化層麵,本文試圖用從儒釋道原典中的道論來解釋三家高士為何於古琴青瞳獨矚。
關鍵詞:古琴藝術;道;現量;美學一、琴可演道
1、可演自體空性
古琴可以通過聲音演示出辯證生滅的行下世界與不生不滅的形上世界。莊子對此點的論述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古琴演奏思想。
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①
2、可演“一真法界”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最高的追求就是“天人合一”。天與人之所以能合一,實在是因為二者均秉道而生並具有相同的運化法則。早在先秦時代,儒、道、醫、陰陽等諸家就均認為音樂與宇宙天地和人的心理生理密切相通。而這些道理都為現代科學所逐漸證明。《樂記》上說:
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五音是可以用來表征大自然時空變化的規律的。中醫五運六氣學說認為五音健運,太少相生。如此則陰生於陽,陽生於陰,而不斷地變化發展。
另外,五音與人的心理生理也有對應關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把五音階中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髒(脾、肺、肝、心、腎)和五誌(思、憂、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內容用五行學說有機地聯係在一起,詳細地提出:肝屬木,在音為角,在誌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徵,在誌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誌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誌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誌為恐。
五音也通於人類社會。《樂記》中說: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 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 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 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 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②
五行並不是五種特定的物質,而是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五種性質,例如:“金”是指物質中堅固性能者,凡是堅固、凝固的都是金,它具有清潔、肅殺、收斂的作用;“木”則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具有可曲可直、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水”代表了流動性,周流不息的作用,具有滋潤、向下運行的特征;“火”代表了一切熱能,具有炎上、溫熱、升騰的特性;“土”代表了地球本身,具有承載、孕生萬物的作用。這五種性質相生相克,形成了大千世界。人們掌握了此法則,可以通過了解一個小係統而旁通一個大係統,也可以通過調整一種因素而在縱向橫向上調和整個係統。這與《華嚴經》體用不二、互相融攝、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的理趣是多麼相似!所以,小小一張素琴,可以演繹至真至善至美的“道”之世界。
二、琴可修道
1、從“聞性”的角度
在《楞嚴經》中釋迦牟尼佛認為從耳朵能聽的“聞性”入手最便捷,最具有普適性。琴之所以在修道方麵優於棋書畫等藝術,理由在此。現略舉“聞性”的一些特殊優勢。
聽聞的能力不受方向的約束。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③
聽聞的能力不易受障礙的阻隔。
隔垣聽音響,遐彌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④
聽聞的能力恒常不滅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⑤
聽聞的能力不易受思維的影響。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維,身心不能及。⑥
古琴正是通過聞性化人入道。
2、從古琴音質的角度
古琴藝術的一些特質,很容易將人帶入“心一境性”。她是入道必經的初機。古琴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散音樸直渾厚、明淨透徹,按音精明幽微、富於變化,泛音輕靈清越、玲瓏剔透。這些都和現量的狀態很相應,故可超越言相,迅速地喚起現量。桓譚《新論》中這樣概括古琴音色:
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震嘩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⑦
道本是離言絕相的,所幸的是世上還有古琴為我們開了一扇窄門,我們可以通過琴音體會“道”的性狀。老子這樣描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