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亞文化圈的傳播與流變(2 / 2)

此外,唐朝實行空前的文化開放政策,世界各國使者雲集長安。朝鮮半島的新羅和島國日本不斷向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留學僧來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並加以傳播。東亞文化影響力更加深遠,標誌著東亞文化圈的正式形成。

程朱理學是在對佛教和道教思想融合基礎上的儒學的第二次複興。⑤作為正統儒學,在中國被確定為官方意識形態,一直到19世紀,占統治地位達700多年,並且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也為正統思想,程朱理學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思想核心。

在教育方麵,中國到明代,形成官學與私學並行發展,⑥庶民教育興起的局麵。日本、朝鮮、越南也是如此,日本是在室町時期,隨著“下克上”風潮的興起,直接以庶民為對象的初等教育獲得了發展,形成了中世庶民教育的大環境。在高句麗,除了有貴族子弟上的“太學”,還有庶民子弟上的私立學校——“扃堂”。《舊唐書?東夷列傳》高句麗條記載:“俗愛書籍,至於衡門廝養之家,各於街衢造大屋,謂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晝夜於此讀書習射。”⑦扄堂成為了庶民下戶習文練武的私立大學。

到了19世紀,西方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文化的西學東漸使東亞從傳統的生產方式到政治體製陷入困境,發展出現遲緩及衰落,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學遭到解構,文化源地的中國優勢已不複存在。這一時期的日本最為典型。麵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和淪為殖民地的風險,1868年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實行“文明開化”。大量引進西方的現代藝術精神、民主觀念和自由平等意識,改變了日本傳統的精神文化,積極向西方靠攏。

現如今,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影響下,為實現東亞經濟的共同繁榮,增進本國人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東亞文化圈重構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更為重要的則是東亞文化的特質,使得東亞作為一個文化整體,至今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東亞文化特質第一個特性是主體性。它是“對人的本性、本質的深刻探索,是對人的主體自覺的價值和意義的提升和尊崇。”⑧主要體現在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上,東亞文化圈強調入世,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自我實現的目標。東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價值共性,在多元文明相互衝突、融合過程中展現的共生精神是東亞文化中具有顯著人文色彩的特質,這是東亞文化圈重構的最重要的原因,也為化解當今世界衝突與危機提供了有效途徑。

正是由於以上文化特質,將東亞各民族凝聚在一起。讓東亞文化圈在曆史發展中沒有像其他古老文明一樣隕落,並至今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韓國文化史.楊昭全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2]越南通史.郭振鐸、張笑梅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3]林龍飛.東亞漢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論析.東南亞縱橫.2006年.

[4]東方文學概論.何乃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三章.

[5]東方文化通論.侯傳文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6]日本文化通史.葉渭渠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7]以韓國三國時代儒學詮釋東亞文化圈.李甦平.選自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高明士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注解:

①韓國文化史,楊昭全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1頁

②越南通史,郭振鐸、張笑梅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③林龍飛.東亞漢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論析.東南亞縱橫,2006年.

④東方文學概論,何乃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三章

⑤東方文化通論,侯傳文,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⑥日本文化通史,葉渭渠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⑦韓國文化史,楊昭全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0-21頁

⑧《以韓國三國時代儒學詮釋東亞文化圈》李甦平著,選自《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高明士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第93—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