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歐陽玄的傳記作品特色
管理視窗
作者:周小春
摘要:歐陽玄是元代著名的史學家,畢生致力於元代的官方曆史編撰工作。他對元代史學影響深遠,可當之無愧地躋身曆代史學家之林。但較之同時代的文士史家,其私人的傳記作品數量卻不多。本文將研究的視角聚焦在歐陽玄為數不多的私人傳記作品,希冀通過這些傳記作品的挖掘和研究,來窺探歐陽玄傳記創作的傳主選擇特色以及藝術特色。
關鍵詞:歐陽玄;傳記作品;特色研究歐陽玄(1283—1357),字原功,潭州瀏陽人,元代著名的史學家、理學家和文章大家。他出生於一個世代業儒之家,曾祖、祖父、父親都為是儒學大家,濃厚的家學淵源對歐陽玄一生的學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延祐二年(1315年)中進士,後經元代著名文臣虞集舉薦如中朝為國子博士,曆官四十餘年而登上了元代文詞之臣的最高地位。歐陽玄在史學方麵成就卓著,主編過《宋史》、《遼史》、《金史》的撰寫以及《四朝實錄》。此外,還編撰過《經世大典》、《太平經國》、《至正條格》等。可以說元代中後期的重大史學工程都凝聚著他的心血,為元代的史學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但縱觀近年來對歐陽玄的研究,都集中在官修史學上的思想和成就,或詩文理論或文本的研究等。誠然,歐陽玄作為元代中後期官方史修方麵的巨擘人物,他與元代史學之間存在巨大的關聯,但也往往因為被放置在群體的傳記創作之中,其個體傳記創作的個性特征和風格容易被泯然於眾。因而,深入分析和研究歐陽玄的傳記作品,具有一定的意義。其一能從中發現歐陽玄獨樹一幟的傳主特色,即“崇道德而黜功利”,重視傳主的道德風尚,極力傳人物生平之道德事跡;其二揭示歐陽玄傳記作品“尚實求雅”的藝術特色,這是整個元代中後期文壇普遍追求的文風特色,也是歐陽玄深厚的理學涵養所外化的結果。
一、歐陽玄傳記作品的整體分析
所謂傳記,正如明代史學加徐師曾所言:“傳者,傳也,紀載事跡以傳於後世也。”因而,其核心應當是傳曆史或現實生活的其人其事,包括墓誌銘、行狀、碑文、神道碑等各種文體。從這個標準來梳理歐陽玄的傳記作品,目前統計共有51篇。相比較同時代的史學家如虞集、蘇天爵、揭係斯,他顯然不是高產型的傳記家。據統計,與歐陽玄同時代的史學家的私人傳記作品數量都十分可觀,如虞集的傳記作品就高達一百七十多篇,揭係斯也有一百四十多篇。究其原因,這可能與歐陽玄長期身為文臣之首有關。相比較其他同時代的文臣學者,歐陽玄在長達的四十年的宦途生涯中,在朝之日有四分之三,晚年幾次欲致仕歸老未能成行,皆因元代君王對他的器重和信任不能放行。身在魏闕之下,位高權重,自然公務繁忙,不似其他文臣學者個人閑暇時間多,有更多的傳記創作時間。其次,目前歐陽玄今僅存十五卷的《圭齋文集》,其餘如《鉛中》、《驅煙》、《強學》、《述直》等共四十四卷的文學作品都毀於戰火。而這些軼失的作品是否包括一部分的傳記作品就無從得知了。
經筆者的統計,其中墓誌銘19篇,神道碑12篇,碑文10篇,傳6篇,祭文2篇,哀辭1篇,阡表1篇。由此可見,在為數不多的51篇作品中,數量最多的體例作品分別是墓誌銘、神道碑和碑文,而其他體例如傳、祭文、哀辭和阡表非常少。據元史本傳載:“海內名川大山,釋老之宮,王宮貴人墓隧之碑,得公文詞以為榮片言隻字,流傳人間,鹹知貴重,”可見歐陽玄在元代時人心中地位甚高,大有洛陽紙貴之趨,這自然與他權高位重分不開,眾人皆以得其文詞為榮;其二也是歐陽玄文才深蘊所故。在修史中無論是“論、讚、表、奏皆由公屬筆”,可見在撰寫墓隧碑文上,歐陽玄的文章功底之深厚。且加之他位高權重,由他代為寫的墓隧碑文,自是門楣有光,流芳後世。因而,無論是名臣權貴,還是文人雅士,皆希望由歐陽玄代寫墓隧碑文。因此,歐陽玄的墓誌銘作品是最多,其傳主身份也是非常廣泛的,既有達官貴人,也有鄉紳儒士。其三,神道碑數量突出,是在墓誌銘之後,其傳主身份都十分顯赫,不是武官勳臣就是翰林文臣。其四,碑文和傳則是專門為政績突出的官吏和學術突出者所作。至於祭文、哀辭、阡表數量最少,而傳主身為多為歐陽玄的至親好友。
綜上所述,在歐陽玄的傳記作品雖數量不多,但傳記內容還是十分豐富,各種體例都有,傳主階層廣泛多元。歐陽玄又是以“事實不妄”而著稱,因而這些傳記作品多能有補史傳之闕之功。
二、傳主選擇特色——“崇道德而黜功利”
傳主是傳記中中的核心主體,每個傳記作家在傳主的選擇上都有自己的選擇尺度。因而,傳記作家本人的品性和價值觀決定了在傳主選擇上的獨特性和外化性。歐陽玄出生於世代業儒之家,祖輩和父輩都是以傳承儒學大業為己任。其在這樣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之下,歐陽玄自然是“伊洛諸儒源委”。後又得到元代“北山學派”理學家許謙的真傳。理學成為歐陽玄的思想信仰,“無一民一物不被道之澤”。特別是在對曆史人事做出價值價值判斷時,都透著道學和道德至上的思想觀念,“矧先儒性命之說,資聖代表章之公。先理致而後文辭,崇道德而黜功利。書法以之而矜式,彝倫賴是扶匡。”因此,歐陽玄在傳主的選擇上,“崇道德黜功利”也成了一大特色。入傳的人物盡管身份階層迥異,但他們都符合道德至上的原則,或忠義驍勇者,或儒者高士,或政績突出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