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1 / 2)

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財經縱覽

作者:許菲

作者簡介:許菲(1989-),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2012級金融學碩士,研究方向:金融保險。

摘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利率市場化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形成普遍趨勢。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始於1996年,相繼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國債利率,銀行存貸款利率決定權擴大,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是機會與挑戰的並存。本文從利率市場化概念及進程入手,分析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麵對的機遇和問題以及應對措施。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改革;商業銀行一、利率市場化的基本概念及進程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場供求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它是由金融機構掌握決策權力,根據自身的資金狀況以及對市場發展態勢的判斷來對利率水平做自主調節,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係和利率形成機製。

(一)利率市場化的基本理論依據。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抑製理論”與“金融深化理論”是利率市場改革的主要依據。對利率的管製使得利率遠遠低於市場均衡水平,金融市場的自由發展受到抑製,無法發揮市場有效配置資金的功能。為了消除金融抑製,麥金農進而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主要是放鬆政府部門對金融體係的管製尤其是利率的管製,使實際利率提高,充分反映資金供求狀況。麥金農和肖的金融發展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主張實行金融的自由化,以使實際利率通過市場機製的作用自動趨於水平,從而保證經濟發展以最優的速度進行。發展中國家實現金融改革的方向就是其所強調的解除政府管製和實現利率市場化。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先放開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再逐步像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方向推進,建立和完善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製,實現中央銀行采用貨幣政策工具對市場利率加以引導。利率市場化一直受到金融界廣泛關注,1996年以來,我國首先開放了作為整個金融市場利率基礎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隨後放開了債券市場利率,建立良好的貨幣市場與國債市場利率形成機製。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率生成機製,之後不斷推進人民幣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逐步擴大商業銀行決定貸款利率的浮動權,實現“貸款利率放上限管下限”。人民幣存款利率市場化從大額存款利率開始,目前實行“存款利率放下限管上限”的浮動製度。央行不再統一規定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而是通過貨幣政策間接調節貨幣市場的利率。利率市場化是一個過程性的改革,需要內外部金融市場的協調,對商業銀行的發展也是巨大的挑戰,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商業銀行麵對諸多風險和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二、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利率的變動對商業銀行的盈利、定價等都有影響。

(一)利率市場化給銀行業的發展帶來機遇。第一、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利率市場化之後,利率波動相對以前變大,商業銀行可以創新出金融產品去減少利率變動帶來的損失,降低傳統業務的比重,增加中間業務,實現金融產品的多元化,提高銀行的盈利。第二、促進商業銀行合理分配信貸資金。商業銀行可以將資金投向優質的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從而獲取高收益和持續盈利。商業銀行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資本結構的調整,完善經營模式。

(二)利率市場化帶來機遇的同時,商業銀行同樣也麵臨著挑戰。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挑戰主要有:

第一、商業銀行的盈利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是存貸款利息收支差額。在利率市場化之前,商業銀行隻要不斷擴大自己的信貸規模,就可以實現盈利的擴大。而在利率市場化之下,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在縮小,傳統依靠存貸利息差的收益變小。商業銀行對貸款利率的主動權增強,貸款利率的相互競爭,也會導致實際存貸款利差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