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我國海洋溢油生態效益補償機製的探索(1 / 2)

論我國海洋溢油生態效益補償機製的探索

商界論壇

作者:劉誌強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海上運輸的便利,國家之間能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對石油需求的日漸上漲,海上石油運輸越來越頻繁,油輪的巨型化,再加上自然和人為技術等因素,海上發生油汙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損害亦越來越嚴重。其中,近幾年尤以船舶溢油對海洋的汙染令人擔憂:2010年墨西哥石油案震驚了世界,演變成美國甚至是世界的最嚴重的油汙大災難。事後美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的保障補償措施,使得被汙染的海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複;2010年,大連輸油管道爆炸事故,2011年,中國渤海灣相繼發生了幾起溢油案,影響最大的是康菲石油案,使得中國海洋生態又一次麵臨巨大挑戰,一再發生的海上溢油事故讓海洋環境麵臨著空前考驗,同時也凸顯出目前我國海洋生態效益補償方麵的軟肋。

關鍵詞:海洋溢油;生態效益補償;市場化探索一、我國海洋溢油生態效益補償機製的現狀

現在社會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和生態觀念都逐步加強,我國生態效益補償在森林以及流域方麵已經取得不可小覷的成績,但是海洋生態補償方麵仍然空白,尤其是海上溢油生態效益補償亟需政府的重視及相應的補償保障機製。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在“塔斯曼海”油輪生態汙損索賠案分析中,海洋溢油生態損害評估技術理論框架第一次被提了出來,係統的研究與總結了海洋溢油生態損害內容、程序與評估方法等,《海洋溢油生態損害評估技術導則》便在隨後製定出來,進幾年以來,我們國家在海洋領域已開展了一些有效的生態補償工作。

要建立我國的海洋生態補償機製還麵臨一些問題:首先是我國不健全的環境管理體製,存在一些分割的管理體係條塊,責任機製不是很明確;市場機製方麵的不健全;政府在生態補償中的主導作用需要進一步強化;生態補償政策缺乏長期有效的政策支持等。

二、國外海洋溢油生態效益補償市場化經驗的借鑒

在中國海洋生態效益補償麵臨挑戰的同時,國外一些國家尤其美國在處理該方麵顯經驗豐富,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這為我國建立海洋溢油生態效益補償機製提供了借鑒。

2010年4月20日,一項法案在美國國會審議,準備大幅提高原油泄漏賠償上限,原因就是墨西哥灣原油泄漏可能對世界經濟以及生態造成嚴重的災難後果。

在發生美國墨西哥灣石油案後,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責任的主體英國石油公司,將所有的清理工作承擔了下來。而且,該公司並專門設立了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承諾會為漏油事故造成的損失“埋單”。美國政府還為此開通了網站,讓受害公眾自行到網站下載表格,將自己的損失情況填寫清楚,計算出自己的大概損失金額,合理的提出自己的賠償要求。英國石油公司為了研究原油泄漏對該地區造成的生態影響,決定在未來10年內投入5億美元資金,建立一個研究機構——“海灣沿岸研究所”,並邀請墨西哥灣地區的學者開展相關研究。

通過墨西哥石油案中美國政府及英國石油公司對海洋汙染及生態破壞的一係列補救措施,彰顯中國海洋生態效益補償機製的弱勢尤其是海洋溢油補償方麵,急需一套較為健全的機製來真正保護我國的海洋生態以及相關受損主體的利益。

三、我國海洋溢油生態效益補償機製的構想

(一)中國目前海洋溢油生態效益補償機製個人認為應該把損失補償(包括漁民以及其他相關受害者的利益損失)和生態損害補償全部囊括進去,這樣會避免很多法律程序方麵的麻煩,就像山東首創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和損失補償合並製定製度,但是此製度目前沒有多大的進展,隻是處於理論的雛形狀態。既然山東省計劃做第一個吃螃蟹的,那麼國家及政府應該聯合山東地方政府把該製度做活,給其他沿海省市做一個先例。可是地方政府需要中央給予多大的彈性空間下可以有效地做活這個體製,需要政府充分考慮市場的有效調解因素,避免插手過多架空該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