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消費文化視域中的城市街道
商界論壇
作者:王彥軍
作者簡介:王彥軍,男(1979-),河北廊坊人,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西方文論,文化研究。
摘要:作為知名的旅遊城市,秦皇島市街道充當人與商品中介物的傳統功能在快速隱退,消費氣息在迅速喪失。麵對當代消費文化的影響,需要重新審視秦皇島市街道建設的不足之處,通過建設商業步行街,吸引遊客體驗該市,充分發揮該市街道的消費媒介功能。
關鍵詞:消費;秦皇島;街道街道是城市的血管,是進行社會交往的典型公共空間,也是傳統意義上人與商品之間的中介物。然而,隨著經濟、交通與城市規劃的迅速發展,街道充當人與商品中介物的傳統功能在快速隱退,消費氣息在迅速喪失。秦皇島市街道的這種特征更為明顯。作為依靠吸引外地遊客促進經濟發展的典型旅遊城市,需要深刻剖析秦皇島市街道規劃與建設的不足之處,以便使其以消費文化為依托,在吸引遊客遊覽景點的同時,能夠開拓城市街道的消費媒介功能,拓寬本市經濟發展的渠道。
一、城市街道消費媒介功能的隱退
在傳統型城市中,街道充斥著經濟氣息,商品交易和市民消費不斷地延伸到街道上。小販們在街道上與消費者麵對麵地進行商品交易,如2000年以前秦皇島市中心區域的民族路、建國路和文化路等主要街道兩側有多個攤點,是市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場所。外地遊客來秦皇島市旅遊,在遊覽各個景點的同時,往往會受到小攤上秦皇島當地特產的誘惑,購買自己中意的商品。
盡管街道是開放性的空間,沒有終結點,也沒有封閉點,城市中所有的街道構成一個巨大的、暢通無阻的店鋪。但進入21世紀,隨著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快速發展,街道承載的功能迅速演變,其作為消費媒介的功能“瞬間”隱退,承擔的交通功能得以增強,成為街道的主要功能。現代化的購物中心和形形色色的店鋪等封閉性的消費空間徹底接替了街道的消費空間角色,成為市民進行消費活動的主要場所。雖然街道在不斷地被拓寬、硬化、現代化,但是街道完全演變為供行人和車輛通行的空間,這促使人們對城市與街道觀察、體驗、感知、解讀的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街道的原初魅力、豐富性、複雜性、多樣性在逐漸喪失。比如,秦皇島市文化路被拓寬、美化,路邊攤位被取締,雖然這樣有利於促進交通運輸和城市現代化管理,使文化路不再髒亂,但是作為城市遊蕩者的秦皇島市市民和外地遊客沒有諸多攤位上商品的吸引,街道隻是其通往目的地的通道,失去了促使其迷戀的魔力。
實際上,作為一個依靠旅遊業發展的典型城市,秦皇島市在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業的同時,也應該依靠多元化的城市特色吸引遊客在遊覽的同時,更多地進行消費,以此促使本市經濟更快地發展。
二、商業步行街
加拿大學者簡?雅各布斯認為,正統的城市規劃理論將很多城市的街道視作“浪費”。[1]168這實際上是當代中國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即城市規劃與建設隻關注了街道的交通功能,從而造成街道的使用價值過於單一。雅各布斯則強調街道需要能吸引眾多人來到城市地區,具體方法就是在街道上進行一些商業活動,即在城市中建設一些充滿人氣的“漫步道”,在那裏居民和遊客可以買東西、吃喝、觀賞和喝上一杯的地方。[1]163雅各布斯所言的這種“漫步道”實際上就是北京的王府井似的商業步行街。商業步行街之所以在秦皇島等河北城市中難成氣候,主要原因在於人氣不足,沒能起到城市名片或城市窗口的作用。[2]36作為以吸引遊客消費為經濟發展主要動力的城市,秦皇島市忽視了商業步行街吸引遊客的消費作用,隻是在市中心的太陽城有一條商業步行街。實際上,這一商業步行街管理並不規範、有些雜亂,並沒有能夠像廊坊的女人街形成係統,而這與秦皇島市的旅遊城市身份並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