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格局未真正形成的原因
(一)管理體製的高度集中,形成對國家財政性經費以及學費的高度依賴
以政府為主導的教育供給模式形成了我國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製,高等學校隻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附屬機構,是行政體製在高等教育係統的延伸,學校的管理都要按照高等教育主管部門下達的各種計劃進行。這導致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剝奪了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也讓學校產生了始終依賴財政性經費的思想,不再想辦法多渠道籌措資金,促使高校有困難找政府、找國家,從而較難形成真正意義上經費來源多元化。
(二)社會捐贈體係不完善
首先,曆史文化和傳統習慣也製約著大學捐贈收入的大規模增加。我國深受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影響。同時,曆史上辦學體製形成了大學經費都是由國家財政資助的單一教育投資體製,使得整個社會缺乏捐贈的氛圍;其次,國家稅收製度對高校捐贈沒有有效激勵機製。再者,高校對捐贈籌資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捐贈的對象。最後,高校募集捐贈款的形式單一,對社會各階層捐贈高校缺乏吸引力。
四、完善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經費來源格局的路徑
(一)分析尋求學校資源優勢,掌握主導權
高等學校在尋求經費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白自身具有的優勢,並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謀發展。大學要利用優勢資源,同時也要積極協調與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係,利用這些主體的資源、資金發展大學自身。所以高校自身根據自己的服務群體、教學優勢等製定一些開源的渠道,並利用好。
(二)積極推進辦學經費渠道多元化,形成大學在資源依賴中的主體地位
1.正確定位,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戰略
根據大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進行準確定位,發展並擴大自身優勢,從而減少對財政性經費的依賴度。譬如,雲南大學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在學雜費項目中正在積極探索東南亞留學生市場。
2.針對大學所麵臨的服務對象,不斷細化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
高等學校具有很多資源,包括圖書、人力資源、科研項目等,這些都可以為社會提供服務,從而獲得回報。另外還可以憑借學校的足球、籃球、教學場地、設備等進行出租,取得一些收益。
(三)協調內外部資源,增強主動適應性
1.重構學費收取製度,加強大學的自主性
高等教育學費收取分為實時收費製、預付學費製和延遲付費製三種形式。目前我國已經采取了實時收費製和延遲付費製,也可以試行預付學費製。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收取差別學費,有的專業,學生畢業後可以得到較高的回報,而有的專業,學生畢業後一般收入較低,學費理應根據學生所在學院、所學專業的不同而異。
2.積極尋求社會捐贈,充分發揮校友資源
在現有的資源利用上,高等學校不太重視對捐贈資源的使用,自身沒製定相關的規章製度,也沒設置專門的部門來管理,所以要根據社會形式的變化,尋找、組織社會捐贈,比如通過使用捐贈人的姓名來冠名院係名稱或實驗室等都是可以的,另外就是要重視校友的作用,將校友工作規範化、長期化。
參考文獻
[1]張宇宏.2001-2010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經費來源多元化現狀分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3,(7):155.
[2]楊波.積極倡導社會捐贈促進高等教育發展[J].宜春學院學報,2010,32(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