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大學英語一直是遵循著基礎英語的教學,即為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這樣的教學已經在實踐中證明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反而讓學生產生了厭倦的情緒。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是遵循的專業英語的教學,即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學任務從基礎英語階段讓學生學習基本的英語知識,變為了出於學習或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因為對英語語言或英語語言文化感興趣,使用英語查找和閱讀相關的專業文獻,用英語獲取最新的相關專業信息,了解行業發展趨勢,為日後工作和學習奠定基礎。麵對新的形勢,大學英語教師該如何處理呢?
大學英語雖然是大學課程中學分較多地一門公共課程,但是大學英語教師卻沒有相對應的教學地位,無論是在科研任務上還是在教學定位上都沒有明確,大學英語教師紛紛出現了職業倦怠,無學科歸屬感。胡壯麟認為,大學英語不是一門學科,也不是一門專業,教學對象也是非外語專業學生,在擁有自己獨立的專業同時,英語應該成為一門次要的課程,是一門輔助工具。大學英語教師麵對ESP的課程模式,相對應的壓力也很大。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人數就眾多,班級規模大,教學課時多,教學任務重,大學英語教師就已經很疲憊,而且反複重複簡單的基礎英語知識,缺少培訓進修的機會和時間,教學內容和深度都沒有改變,知識結構得不到更新,這樣的現狀下再要求大學英語教師進行ESP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於大學英語教師來說任務重大。從上層設計方麵來說,相關的學校和院係應該提供政策支持,保障高校英語教師的基本權利,讓教師有機會和可能進行外出的培訓學習。由於高校擴招力度擴大,高校不僅在學生的數量上增加,教師的數量也在增加,作為增長最多之一的大學英語教師,由於英語專業隸屬文科的特殊性,英語教師大部分是女性,擴招導致中青年教師居多,普遍學曆偏低,科研成果有限。教師自身也應該針對自身的危機感,邁出勇敢的一步,教師發展就成為了高校英語教師必須要經曆的。教師發展是指教師在專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終身學習和專業訓練,主動的去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出專業道德,並逐步提高自身教育素質,不斷發展自己,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成長過程。
雖然ESP和大學英語教師的原有知識結構有衝突,但它是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無論願意與否,都應該順應這樣的潮流。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現有的英語水平下,學習和掌握ESP的相關理論,了解專業詞彙和專業背景,這樣的兩者結合才能勝任新時代下的ESP的英語教師。
除了專業英語的教學,大學英語教師還應該從原來的基礎英語的教學模式上跳脫出來,積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英語教學從原來的應試教育轉化為實用教育,從讀寫轉化到聽說,從啞巴英語轉化為交際英語,高校英語教師作為教學中的主導者,要改革大學英語的傳統教學模式,就是要將英語教學轉移到實用性的重心上。大學英語教師在學生的大學階段主要就要起到輔助作用。教師為用而教,學生為用而學。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思想下,培養出優秀的專業人才。在英語教學的同時,英語教師還應該傳授在英語文化中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教育文化等等,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同時了解英語的相關文化,從而擴大眼界,了解世界。
參考文獻:
[1]Hyland K.&Halp-Lyons.EAP:Issues and direction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2002(1).
[2]胡壯麟.對中國英語教育的若幹思考[J].外語研究,2002(3).
[3]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
[4]劉法公.論基礎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關係[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