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名家的演唱是必須的,但應該讓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去聽,在課上教師應係統地為學生傳授聲樂知識,訓練他們科學有效地發聲和演唱。
7.有的教師在上課時與學生同時唱,一節課上下來,結果是教師唱的比學生還多,因為示範時教師要單獨唱,學生唱時又跟著一起唱。這樣做的目的,似乎是教師能把學生的聲音帶出來,但不免會讓我們產生一些疑問:教師不帶,是否學生的聲音永遠出不來?要帶多久學生才能獨立地把聲音唱出來?學生最終必然是要獨立演唱的,這樣帶著唱如何過渡到獨立演唱?兩個人同時唱,誰也聽不見誰的聲音,究竟有沒有帶出來,又是怎樣測定的?
可以說這樣做的後果,基本上違背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做了聲音的示範後,要訓練他們分辨聲音的能力,讓他們對自己的聲音特點做自我分析,對自己發出的聲音能辨別正誤,隻有日積月累的訓練分析總結,才能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聲音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演唱水平。
學生的不良情況分析:
1.有的學生對老師的講解似懂非懂,練習起來又不嚴格,效果如何含糊不清,主觀地認為隻要練習了總會有成績,有時還認為新留的歌都已背熟,練習已經達到了目的。其實,掌握新曲目的旋律隻是練習的一個方麵,主要是要通過一係列的曲目來掌握唱的基本功。對原則不求甚解,練習也不嚴格,便成了盲目的實踐,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到最後仍然沒有找到唱的規律,最多也隻是唱了幾首歌而已。
學聲樂要求嚴肅認真、細致耐心,按照老師的指導嚴格長期地訓練才能有進步。對這類學生教師應嚴格要求,加強回課時的檢查力度,讓學生學習知識要紮實,一步一個腳印,耐心細致地唱好每一首歌。
2.有的學生聽過不少歌唱家的演唱,他們對某一個類型的聲音情有獨鍾,特別希望自己也能唱出那樣的聲音來。她們對自己先天的嗓音條件和將來的聲音發展方向並不關注,隻是熱切地希望老師能幫助他們達到自己喜歡的那種聲音。
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對其自身嗓音條件做客觀的分析,告訴他們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唱適合自己的聲音,而不是盲目不切實際地追求不符合自己特點的聲音。
3.有些學生十分用功,不論課上課下都很認真地學習練習,聽到老師一句好評便十分高興,但是一旦聽到指責,馬上就會情緒低落,以至於一節課都上不好了。這種鬧情緒並非對老師表示不尊敬或是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有什麼質疑,而是一貫地對事不夠理智,比較任性。
麵對這樣的學生,首先要告訴他們歌唱時要調整好心態以及學習歌唱的反複性。任何學習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學習聲樂亦如此,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不滿意之處,初學時期尤為明顯。一定要讓學生明白這些道理,讓他們用一種理智的心態去對待聲樂的學習。
4.有些學生比較好學,是所謂的“集思廣益”,但往往卻得非所願。除了上課以外,他們課後逢人便問,認為方法越多對自己的聲樂學習越有好處。多掌握一些知識不是什麼壞事,本來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無原則地什麼都收下,什麼都要試試,那就未必是好事了,因為意見多了就會說法不一,甚至會存在相反的觀點,這樣在取舍的時候往往會無所適從。客觀上講,到目前為止,對聲樂規律的認識是有很多分歧的。如果沒有一個準則作為取舍的依據,就必然要走不少彎路,耗時耗力。盡管這樣做的意圖是想學得快些,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因為人各一詞,聽著都有道理,而到時誰是誰非就無法判斷了。
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應教育他們在學習知識時要保持“專一性”,讓他們按照教師的要求係統地學習聲樂知識,可以適當地借鑒一些其他方法,但不能全部機械地照抄照搬。
誠然,在聲樂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完全做到教師和學生的完美配合,總會有各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如何克服種種弊端,提高聲樂教學的效率,是我們要不斷反思的問題。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揚長避短,力求做到師生間的相互積極配合,最終使聲樂教學取得師生共同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