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國際化怪圈】
華為在雲時代的升級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破解國際化怪圈。這個怪圈就是華為的一係列商業活動在遭遇不斷幹擾之後,在金錢和時間上造成的重複性損失。2011年2月19日晚,華為宣布放棄收購美國3 Leaf。
2010年5月,華為出資2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3 Leaf公司的部分資產。2010年11月,華為將此次收購案上報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2011年2月11日,華為接到該委員會的通知,建議其撤回收購3 Leaf特定資產交易的申請。當時,華為拒絕接受這一建議。
按照美國的相關規定,如果華為拒絕接受這一建議,需要美國總統在15天內作出最終裁決。其間,有5位美國眾議員聯名致信奧巴馬政府,稱華為收購3 Leaf 將對美國的計算機網絡構成威脅。2月19日晚,華為表示妥協,宣布放棄該項收購。
一直在國際化征途上攻城略地的華為,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
【當商業遭遇政治】
創始人任正非是轉業軍人,因此,海外傳聞華為有軍方背景。
華為麵對的是有著成熟法律體係、複雜商業利益和激烈政治鬥爭的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美國人的傳統觀念裏,商業就是政治,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單純商業行為,這種文化根深蒂固。這也是美國設立秘密行政機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專門對商業交易進行國家安全評估的緣由之一,更導致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總是以先入為主的方式審查一些商業案件。
實際上,在2002年左右,華為在美國也收購了幾家小型的技術公司,當時的收購非常順利。但為什麼現在就變得如此曲折了呢?那是因為,那時候的華為還是一家不為美國主流社會關注的小公司,美國同行還沒將華為當作自己的對手。今天的華為,已經躍居世界行業第二,美國當然會非常慎重地對待了。
除了上述文化背景因素外,可能阻止華為在美收購的因素還有幾個:
第一,美國本土的商業機構如思科等,眼看華為打到了自家門口,不采取一些措施顯然是不明智的,這屬於商業層麵的競爭。
第二,是美國複雜而嚴謹的法律體係。美國對海外資本在本國的收購非常謹慎,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敏感的、科技含量高的行業和公司,即使是非常小的收購,也會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反複論證,詳細核查,一旦覺得可能對美國利益造成損害,或者潛在損害,就有可能投反對票。
第三,在政治層麵,美國兩黨的鬥爭非常激烈,執政黨不希望在自己任上犯錯,尤其是在對待中美關係這個異常敏感的問題上。即使商業和法律層麵找不出阻止華為收購美國公司的理由,但出於保守的心理,也會投反對票。
因此,上述收購是華為一家公司與美國龐大的商業體係的較量,是華為的商業行為與美國複雜的政治關係的比拚。華為在明顯處於弱勢的情況下,收購失敗是必然的。
【缺乏專業技巧】
華為收購3 Leaf公司的失敗,從華為方麵的操作來看,表麵上是對此次收購可能遇到的風險缺乏充分的評估,實質上卻是缺乏跨國並購的專業技巧。
涉及金額區區200萬美元的收購,對於華為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言,顯然不算是沉重的負擔,而對於美國那麼龐大的企業群體來說,3 Leaf公司也隻是九牛一毛。因此,華為高層對此次收購案思想上或許並不重視。表現在操作層麵是,對此次收購可能麵臨的風險缺乏全方位的深入評估,對收購的步驟缺乏科學合理的安排。
如果華為在前期的評估中,能夠預測到可能會遭遇來自美國某些方麵的抵製,就可以采取很多變通的辦法處理。比如,可以先收購3 Leaf公司的小部分股份,根據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反映,決定是進是退。這種試探性的做法既可以避免引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過多關注,也可以讓華為不至於陷入被動。
此外,3 Leaf 公司也可以先到中國設立公司,將核心資產和技術轉移到中國,華為直接收購3 Leaf的中國公司。顯然,這種收購在中國現行的體製下是不費吹灰之力的。這樣,3 Leaf就可以金蟬脫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