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的權力思維表現在——如果你是企業的管理者,處於企業的中心地位,在權力的運用上應做到大權集中,小權分散。
小公司、小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處於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和以平等自由為基準的社會關係中,管理者不能不講科學性,隻會一味蠻幹,忙忙碌碌,到頭來很可能“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古今中外的管理者在集權和分權問題的處理上,給今天的管理者們留下許多經驗和教訓。
西漢丞相陳平,有一次皇帝問他:“全國一年判決多少案件,收多少錢糧?”他回答:“這些事,可問主管部門。丞相隻主管群臣,不管這些事。”
諸葛亮被後世人譽為智慧和聰明的化身,但他的致命弱點便是“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他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的托孤之重任,“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夙夜憂歎”,終於積勞成疾,隻活了54歲就謝世了。連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曾預料到:“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後人在推崇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忘我精神和運籌帷幄的超人才華之餘,則又對他事必躬親的作風不勝惋惜。把大小事情全都自己包攬起來,日夜拚命工作的領導者,隻能導致自己忙得團團轉,甚至像諸葛亮那樣累死。
而另一方麵,下屬被奪去了應有的權力,其積極性被大大挫傷。《韓非子》中“樂池用門客”的故事就是一例:
中山國相國樂池,奉命帶領百駕車馬出使趙國。為了管好隊伍,他在門客中選出一個能幹的人帶隊。走到半路車隊不聽指揮亂了行列,樂池責怪那個門客說:我認為你是有才能的人,所以叫你來領隊,為什麼到半路就亂了陣腳?那門客回答:你不懂管理技術,要管好隊伍,就要有職有權,能根據各人的表現對他實行必要的獎懲。我現在是下等門客,你沒有授給我這方麵的職權,出現失誤為什麼要怪我呢?
所以,企業管理者要騰出精力、時間抓大事,就必須使用分權術;要想調動部下積極性,就必須堅決授權。
思維是一個廣闊的空間,隻有把它引入更大的環境中去,才能讓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當然,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這種思維的遠大常體現在管理者的眼光上。
1990年夏秋之際,美國第一空降旅在撒哈拉沙漠投下第一個降落傘,這時的人們並沒有把海灣戰爭同中國的修船業聯係起來。而上海外輪修理廠廠長吳國誌卻率先提出了“海灣離我們不遠”的命題。上海外輪修理廠從來不修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船,但是他們修香港的船。
海灣戰爭會影響石油的生產,石油嚴重減少,也必將影響香港的油運業。香港的油運業受到損失,港船在大陸的修理業務就會急劇下降,上海外輪修理廠就會受到影響。據此,吳國誌馬上做出決策,超前改變經營格局,去開辟新的市場。這就是吳國誌的眼光,他把本企業的經營置於國際大舞台上來考慮,以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作為本企業發展決策的依據。有人說,吳廠長是廠長兼管外長的事。吳廠長卻認為,國際風雲變幻,市場串聯一氣,企業家就得有一點外交家的眼光。
吳國誌的同行們都讚歎他有一雙慧眼,但他本人卻不這樣看。他成功的奧秘,在於他能將本廠的經營置於世界這個大範圍之中來考慮,以世界形勢變化發展的實情,作為自己決策的依據。這是他不同於他的同行們的一個特點,正是這一特點,使他領導的企業在風雲變幻的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中,處於不敗之地。
吳國誌廠長根據對海灣戰爭形勢的正確判斷,及時做出轉變經營方向和開拓新市場的決策,其成功的經驗是很值得每一位現代企業管理者深思和借鑒的。
大環境的變化與企業經營決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是影響企業經營決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決策因素之一。對此,每一位企業管理者都必須有充分的認識,這是企業經營適應大局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
為適應這些要求,使企業在國際國內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需要企業管理者能在關心本企業、本行業、本地區、本國家的大局勢和格局的基礎上,進一步地開拓思路,放開眼界,以一種謀算家和企業家相結合的眼光,從戰略的高度、廣度和深度去觀察、分析和把握變化的脈搏。
同時,需要企業管理者能盡快地、不斷地提高自己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領導藝術,善於將待決策問題放到大局勢之中,結合自己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綜合、係統的分析、判斷、謀劃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