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先區分清楚,然後再出擊(2 / 2)

1945年日寇投降後,荷蘭在印尼卷土重來,戰火一開,最緊要的是軍火與藥品。有著強烈正義感的林紹良毅然離開叔父的油店,籌集一筆資金,做起了軍火生意,大力支持印尼軍隊。他的機敏、勇敢和堅毅,使他受到了後來印尼總統蘇哈托的賞識。在許多商人不敢經營軍火的時候,林紹良慧眼洞察,發現是一本萬利的大買賣後,抓住時機,造就了林氏金融王國。

日本人安藤百福常見到這種場麵:總有許多人擠在麵鋪裏等著吃麵條。他心想,日本人的時間是那麼的緊,把時間花在等吃的上麵太浪費了,但人們又都那麼地愛吃麵條。這裏麵有機可投!

當時,日本對美國采取了擴大小麥進口的方針,政府為增加麵粉使用量,也采取了具體措施。這樣安藤百福直覺地感到:是否可以生產一種由工廠批量生產的可保存的麵條。

在1959年4月,安藤百福售出1300萬份他發明的麵條,是什麼麵條呢?——就是今天的方便麵。安藤百福的成功就在於,嗅到了未來的機會,並抓住了它。從“無”創造出了“有”。

下麵,不妨提出三種最為實用的經營思維戰術:

(1)“人有我優”

英國華伯斯服飾公司以製領帶而聞名。然而曾有一度,華伯斯公司陷入了困境——當時高速生產領帶的廠家太多了,競爭激烈。是倒閉,還是轉業?華伯斯公司的創始人華伯斯開始了痛苦的思索。突然,他猛地想起一位伯爵曾對他說過,貴族階層對市場上的領帶頗有微詞,覺得不能顯示自己的華貴。華伯斯想到這一點,傾盡最後的努力,精心製作了一批符合上層人士的高質量領帶,拿了一些送人。未料到的是,這原本準備拚死一搏的舉動卻真的給華伯斯帶來了大量的訂單。“人有我優”,華伯斯將眼光放得遠了之後,發現了市場上的又一“新大陸”。

(2)“人優我轉”

香港的“地產大王”李嘉誠原先是“塑膠大王”。

早年投資做塑膠花生意取得了成功,並且在歐亞占領了大量的市場。然而處於喜悅中的他並沒有被衝昏頭腦,他冷靜地進行了分析:①歐洲方麵發現塑膠花市場有利可圖時,必定會全力介入,那麼歐洲地區生意就很可能被中斷。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鮮花已出現將取代塑膠花的勢頭。於是李嘉誠毅然決定戰略轉移,逐步退出塑膠花市場,做起了前景看好的地產生意。果然,當鮮花占領市場時,李嘉誠已在地產界穩穩地站住了腳。

(3)“人棄我撿”

譬如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食品研究機構把黃豆列為健康食品,美國人吃黃豆製品之風便很快流行起來,隨之對豆製品加工機械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然而,美國機械製造業早已專注於尖端產品,沒有廠家搞這類簡單的加工機械。此時,台灣機械製造廠商瞄準這塊“荒地”,迅速開發生產出豆製品加工機械,結果抓住了大洋彼岸的這一市場機會,捷足先登,占領了美國市場。

我國有一家公司生產的低附加值傳統藥品“藿香正氣丸”,以其價格低、療效好,深受海外消費者歡迎。

但這些年來,國內製藥廠紛紛轉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藥的開發生產,但是有一家公司都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大了“藿香正氣丸”的生產力度,使之質量更上一層樓,成為低檔藥品中的佼佼者,走俏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台地區。如今僅此一項出口即可為該廠增加上千萬元的收入。

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且是全方位多樣化和多變的。

然而,由於企業的認識總是帶有程度不同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誤棄本來很有市場或暫時沒有市場的產品的現象總有發生,所以,誰能耐心地在人棄之處發現商機,迅速推出適宜的產品,就能夠獨步市場,先勝一籌。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自古以來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生意經。那些喜歡跟著別人亦步亦趨的涉外企業,與其在“人爭”之處“遲人一手”,不如在“人棄”之處“領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