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訂單106(1 / 2)

嗯,基本上,事情可以回溯到1991,1980和1929。

先說1991吧。

1991年8月19日,發生了後來稱之為“819革命”的一場動亂。地點在前蘇聯,一個令所有西方國家都畏懼的北方帝國。當時的蘇聯軍人發動政變,試圖推翻時任總統戈爾巴喬夫的統治。政變很快被平息,但蘇聯的解體進程就此開始。葉利欽,後來執掌俄羅斯總統大位近十年的一代梟雄,站在裝甲車上向參與遊行的群眾發表演講,照片迅疾傳播到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一年的聖誕之夜,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解體,一頭龐大的北極熊轟然倒塌,倒是多出十幾頭小熊來。隻是多出來的小熊沒人喂,那日子過得不亦慘乎。

當年蘇聯闊綽的時候,那軍費投入,可是剛剛的,滿世界的跟西方較勁。能滿世界跑的軍種,就是海軍。1986年,為了趕上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蘇聯決定建造首艘大型航母,當時的代號是“訂單105”,這就是現在俄羅斯海軍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一年後,又下了第二艘的訂單,就是“訂單106”,也就是後來的瓦良格號。蘇聯解體前,已經聞到大廈將傾味道的紅海軍匆忙將當時隸屬黑海艦隊的庫茲涅佐夫號調到北方艦隊,不然這艘紅海軍的驕傲可能免不了蘇聯解體後的軍隊大分家。而瓦良格,那時候剛下水不久,還在船廠舾裝呢。俄羅斯想要,沒錢;烏克蘭想要,沒錢;其他人想要,沒門。

“訂單106”就這樣靜靜的停靠在黑海造船廠的碼頭上。在1993年,“訂單106”的甲板上發生了這樣的對話。

時任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海軍司令格魯莫夫在烏克蘭總理庫奇馬的陪同下來到黑海造船廠,研究把瓦良格號航母建造完畢、並移交給俄羅斯的可能性。但是老廠長馬卡洛夫說:“瓦良格號不可能再完工了??????”

大家問道:“為了將艦完工,工廠究竟需要什麼?”

馬卡洛夫回答道:“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

所有在場的人終於明白了:在國家解體的情況下,再要將瓦良格號建成已經沒有可能。

然後是1980年。當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耿飆訪美,副總參謀長劉華清陪同其登上了美國海軍CV-61“突擊者”號航母。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上艦後,航空母艦的規模、氣勢和現代化作戰能力,給海軍出身的劉華清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當時他是眼巴巴的看著美國航母上的F-14雄貓戰鬥機、F-18大黃蜂戰鬥機、S-70黑鷹反潛直升機,E2鷹眼預警機,就差流口水了。1982年,劉華清轉任海軍司令,立刻著手航母裝備的預研工作。

其實在十年前的1970年,海軍會同三機部、六機部提出了發展國產航母的思路及設想,並進行論證和預研工作,立項代號為“707工程”,當時的思路是從24000噸的輕型航母起步,再發展到中型航母。但由於當時國內技術水平的限製,如主動力係統的限製,“707工程”未能繼續下去。

1986年8月,劉華清向海軍裝備和論證研究中心交代了開展航母論證的任務,說了一句,“航母怎樣造法,是海軍全麵建設的事,是直升機航母、護航航母分步造,還是直接造護航航母,要好好論證一下”。

1987年,劉華清向總部機關彙報了航母和核潛艇兩大裝備的問題。提出航母要在2000年左右上型號,並就航空母艦和艦載機兩大係統進行了多次研究和評估。1988年,由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與七院牽頭,組織進行了中國的航空母艦項目論證,論證的課題為《我國發展航空母艦及艦載機研究》,該項目於1989年1月正式立項,代號為“891工程”,確立的原則是依靠中國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發展一型中型航母。項目所規劃的中國航空母艦為自主研製的50000噸級,采用蒸汽動力,裝備蒸汽彈射器的中型航母,並據此展開了相關的課題研究,如航母的艦船總體結構、作戰係統、蒸汽彈射器、阻攔裝置和菲涅耳透鏡等等涉及到航母所有方麵的技術研究。但是,由於當時國家的政策是軍事建設服從於經濟建設,對軍隊的發展壓縮的極為強烈,故此,所撥給的研製經費也就極其有限,全部才4000多萬,這點經費僅能支撐一些基礎性的研究。美國航母上的一架F-18,國際市場售價就已經4500萬了,單位還是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