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鎮海一算,差不多6年,時間真長。
“那總共幾架飛機打通整個生產線的?”朱部長接著問。
“14架,就是從T-10-14一直到T-10-27。”
朱部長轉身就對謝部長說,“14架太多,我們一定要控製數量。”謝部長點點頭,“嗯,我們爭取15架以內打通生產線。”
參觀完總裝線以後,一行人又到了雷達和發動機部件倉庫。蘇-27的雷達是N-001型,倉庫裏大概擺放了5台。龍鎮海本來就是雷達專業的,就好奇的走上前看了看,然後問技術人員:“這雷達看著挺大,探測距離是多少?”
“最大探測距離120公裏。”對方回答。
“那多重呢?”
“500公斤。”
“這麼重?!”龍鎮海是艦艇雷達的專家,在他映像裏,艦艇雷達可以這麼重,飛機的能這麼重,那還能飛嗎?
朱部長小聲對他說:“美國人F-15的雷達隻有150公斤,探測距離也差不多。蘇聯人的東西就是這樣。這雷達用的是倒置卡塞天線,不是現在主流的平板縫隙天線,係統集成度也不行,不過總體性能還行。”
單論零部件水平,前蘇聯,直至今天的俄羅斯,是沒法和美國比的。不光雷達,蘇-27的發動機AL-31,總壽命隻有600小時,300小時就要首次翻修。而美國人的F-100,也就是F-15的發動機,壽命大概有2000小時。指標幾乎不是一個量級的。
對此,俄國人的解釋是,“打仗的時候,一架飛機很少能生存50小時以上,所以壽命做那麼長有什麼用呢?”
這話看似有道理,可是和平時期,飛機總要訓練,總不能訓練個600小時就換發動機吧。
這就是老毛子。
謝部長給生產線上的設備都拍了照。發現同一條生產線上,各類設備的年代和先進程度差異較大。有很新的,也有用了十幾年的;有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也有手工操作的。
“實用主義者。”謝部長給了這個評價。
對生產線的考察比較順利,中午KnAAPO請談判小組吃飯。說起來,KnAAPO和中國空軍還頗有淵源。最早中國誌願軍抗美援朝時候用的米格-15就是這個廠生產的,當時KnAAPO在蘇聯航空係統中的編號還是126廠。126廠還直接負責支援在中國的沈陽飛機製造廠生產米格-17飛機,由此沈飛奠定了在中國殲擊機製造領域的大哥地位。
正是因為這層關係,這飯桌上酒可沒少喝。2年前,KnAAPO靠著中國的蘇-27訂單才給員工發了工資,甚至還有年底獎金。現在,如果生產線談成了,KnAAPO估計能讓全體員工都到東南亞的海邊曬曬太陽浴了。
“不管莫斯科的官僚怎麼想,我們一定爭取生產線在中國落戶!” KnAAPO的負責人端著酒杯說,“這對我們雙方都好!對莫斯科的某些人,也很好!”
負責人大概指的是當時俄羅斯的外長科濟列夫等人。此君一貫親歐美,典型的軟骨頭,對中俄合作,尤其是軍事合作持激烈的態度。不過要是挨了總統葉利欽的罵,他有時候還會哭鼻子。
考察完共青城,談判小組回到莫斯科,去拜訪蘇霍伊設計局。
車剛到樓下,龍鎮海就看到門口站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他身材健碩,滿臉豪氣,一看到朱部長,就上去熱情的給了個擁抱。朱部長對謝部長和龍鎮海介紹說:
“這就是蘇霍伊設計局的局長,總設計師,大名鼎鼎的西蒙諾夫先生!”
果然是人中豪傑,這麵相就說明了一切,龍鎮海心想。
“上樓吧!我的中國同誌們!”
西蒙諾夫熱情的招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