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企業與員工的相互信任與忠誠,提升企業整體優勢和競爭力,構建和諧企業,依賴於持續有效的內部溝通。溝通是企業員工之間的互動交流,溝通可以消除誤會,增進了解,融洽關係。如果彼此缺乏溝通,就會產生矛盾,釀成隔閡,形成內耗,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領導與員工之間相互溝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於受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趨炎附勢心態的影響,往往存在一定的誤區。
身為行政助理的阿美在某公司一年的時間裏,耳朵裏已經灌滿了老板的閑話,她上司是高級總監,下轄數十個部門,雷厲風行的作風很容易招來眾人的非議,阿美很想把這些情況反映給老板,也勸她在管理方式上稍微柔和一點。於是阿美預約了一個下午工作的空擋,跟上司談了自己的看法,一邊喝咖啡一邊閱讀報告的上司先是心不在焉,接著就皺起了眉頭最後說:好了,你可以出去了,我也給你個忠告:辦公室不是散布流言蜚語的地方。
英國作家蕭伯納很形象地說道: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人隻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甚至多於兩種思想。心理學家ERICKFROMM說過:“我們每一個人均有與他人溝通的需要,人類可利用溝通克服孤單隔離之痛苦,我們有與他人分享思想與感情的需要,我們需要被了解,也需要了解別人。”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溝通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一個複雜過程。大家深知溝通的重要性,也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進行有效的溝通,但很多時候不能盡如人意。問題出在哪?簡單來說就是:團隊的計劃不連貫,團隊成員的傲慢情緒,團隊分工不清,人員責任不明,團隊總是追求短期目標,團隊中經常有製造混亂的成員,團隊成員之間缺少協同工作的習慣等。
可以歸納以下幾個方麵:
1.員工隻需要執行決策。領導者常常認為:決策是領導做的,部下隻需要執行上級決策,不需要相互溝通。組織中一些決策怕員工知曉,怕意見不統一難以實現決策。上級認為他所接觸的範圍廣,知識麵寬,考慮問題當然要比下級周到。如果再聽下級的意見,下級七嘴八舌難以形成統一意見。
在經理人和員工溝通時,如果沒有處理好一些細節問題,就可能造成員工的抵觸和挑釁情緒。交談中的很多因素,比如措辭、語調、同一詞語對於不同的員工傳達的不同意思,以及肢體語言產生的效果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溝通的效果。
2.僅憑個人主觀意願想當然來處理問題。有一部分人由於性格內向,或是太要麵子,在工作中碰到各種問題,遇到光憑個人力量不能解決的困難,或是對上司傳達的任務指令一下子明白不過來,這時他們不是去找領導或同事把情況講清楚並進行協商,而是單憑自己個人的主觀意願來理解和處理問題,以致到最後常常錯漏百出。
3.身陷溝通不暢的惡性循環而茫然不知。部門之間、員工之間溝通不暢帶來的後果隻有一個,那就是彼此之間的誤會、懷疑、猜忌和敵意,而這些又反過來增加溝通的難度,如此循環反複,效率怎能提高?質量怎能保證?治病的藥方何在?第一是溝通,第二是溝通,第三還是溝通。
4.不懂得注意場合,方式失當。開會的時候你總是悶著不吭一聲,可散會之後卻不禁對會議上決定的事情絮絮叨叨地發表觀點,這當然會不可避免地引起他人對你非常反感。不懂得注意場合、方式失當的溝通難逃失敗的結局。
5.溝通者有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是個小角色,職位低,見識淺,於是隻知道自己有耳朵,忘了自己還有嘴巴。有了紅花就不需要綠葉嗎?有了大樹就沒有小草存在的價值了嗎?不,綠葉有綠葉的神韻,小草有小草的精彩。
有許多從事企業管理實踐的人卻發現,溝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所在的部門這段時間出了一些差錯,經過分析是因為信息不暢,造成了工作銜接上的錯位。你心想:“這必須要好好地通過溝通才能解決。”可等你找機會與相關部門的人員進行溝通時,卻發現他們好像並不認帳,並不認為這是工作銜接的問題。而且,他們還擺出了一副公事公辦的嘴臉,讓你進退兩難。你心中忿忿不平:“我是為了工作才去和你說明情況,你卻這樣待我!這種人真是不可理喻!”溝通的效果不佳,以後的工作恐怕還有很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