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努力,米塔爾終於考上了大學,但他依然十分刻苦。早晨到學校上課,下午到父親的公司上班,晚上再回家複習功課,他始終認為刻苦努力對自己不是什麼難事。19歲那年,米塔爾從聖薩維爾大學畢業,加入父親合夥的一家鋼鐵公司。

剛參加工作的米塔爾並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商業興趣,直到25歲那年,米塔爾和一個朋友首次出國度假才發生轉折。當時,他父親的公司在印度尼西亞有一筆業務進展不順,他路經雅加達時,原本打算順便去那裏看看,沒想到一看就被當地的情況所吸引,全身心撲在了當地市場的開拓上。

正是這次“寧要工作,不要休假”的經曆顯示出了他非凡的經營才能。他不僅在印尼打開了局麵,而且業務越做越大,自此踏上了締造鋼鐵王國的征程。

東歐“侏羅紀公園”

我們都知道,鋼鐵是壟斷性行業,各國壁壘較嚴,難以進入,所以要成為“世界鋼王”,路並不好走。米塔爾又是以怎樣的超人智慧,來完成這一帝國夢想的呢?

答案很簡單,兩個字:並購。

米塔爾非常善於獵尋合適的並購目標。他在哈薩克斯坦、羅馬尼亞、捷克以及波蘭等地所收購的一些鋼鐵公司,大多都是勞動力過剩和技術落後的企業。因為管理的需要,米塔爾不可避免地要裁員,但是此舉對於本就生活困難的員工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當地工會組織把稱他為“殘暴的資本家”。這些都給米塔爾即將展開的收購活動帶來了不小的輿論壓力。

但是,強者的腳步不會因為旁人的流言飛語而停止,哪怕減緩都不可能。2003年,米塔爾僅僅花費900萬美元就從捷克政府手中買下年產量達360萬噸的諾瓦新冶金鋼鐵公司。在兩年的時間裏,米塔爾首先做的是讓這家原本員工高達1.1萬人的大型企業削減1/5的員工,然後從北美專門調來熟練的技術工人。而且,米塔爾非常注重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產量,使該公司發展成為一家專門為汽車及其配件製造商提供鋼鐵產品的知名企業。因此,這家原本每年都在虧損的國有企業,從2003年的第二季度開始就扭虧為盈,實現贏利。

對米塔爾來說,收購捷克的諾瓦新冶金鋼鐵公司隻是他擴張棋局中的一著而已。據稱,米塔爾經常坐著自己的私人飛機,一邊視察他的鋼鐵王國,一邊尋找下一個收購的對象。而這些對象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那些瀕臨倒閉的鋼鐵公司。在2003年之前的兩年時間裏,這位來自印度的鋼鐵大亨就從波蘭人和捷克人手裏,撿來了五家將被遺棄的鋼鐵廠,組建了其在東歐的“侏羅紀公園”。而在此之前,米塔爾已經在全球其他的四大洲布置了自己的棋子,來完善自己的棋局。

從結果來看,米塔爾的一係列收購策略無疑是正確的。某位國際工業觀察家指出:“米塔爾的確是位非凡的商人,他能發現廢墟殘骸中的商機,並以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價格吞並其他企業,有時候甚至是從某些當局手裏直接獲取,最終他又使這些快壞死的企業恢複活力。”

另外一位觀察家讚歎道,米塔爾總是去並購原本被別人認定了的垃圾企業,結果證明別人都看走了眼。米塔爾的並購並不隻是一個規模問題,它的模式帶來一種革新,增加了世界金融的緯度,恐怕隻有AOL與時代華納能與之媲美了。通過該觀察家的描述,我們可以感受到米塔爾把握時機的能力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此外,米塔爾大規模的擴張計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執行。英國某家鋼鐵管理谘詢公司的董事彼特·費斯評價說,這些工廠的管理比起以往有著天壤之別,米塔爾與競爭對手不同的是,他擁有一幫人才,他們懂得如何去管理好各自的工廠。

米塔爾渴望在21世紀成為鋼鐵王國的“亨利·福特”。他不僅要控製整個王國,而且要實現整個行業運作模式的轉型。這項神聖使命能否實施,取決於這些濟濟一堂的經理人。米塔爾說:“如果我們工廠的首席執行官都能按照我們要求他們的方式去思維,他們就都可以成為另一個拉克希米·米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