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別人總是苦於難覓機會之門的時候,機遇卻一次又一次地砸向埃裏克·施密特。1983年,施密特加盟Sun,先後擔任首席技術官和CEO。在他任職期內,施密特領導開發Sun獨立編程技術平台,將Java從公司的一個研發者的失意作品,變成Sun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市場武器!1997年,施密特受雇於Novell公司,任公司主席兼CEO,主管公司戰略規劃、管理和技術研發。雖然,施密特很快將Novell重新打造成一個贏利的公司,不少媒體稱是他給予Novell第二次生命,但是,Novell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還是借了互聯網泡沫的光。隨著泡沫破滅,Novell再度陷入巨額虧損的境地。2001年第一季度,Novell虧損1.42億美元。施密特向投資者承諾,他會在2001年年底扭虧為盈。
而此時的佩奇和布林,早已看上了施密特的豐富經驗,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佩奇對施密特的能力充滿信心:“施密特先生對互聯網的發展前景有著深厚的技術背景和廣闊的視野,他正是我們需要的管理人才。”
在經營過了工作站、服務器等硬件(Sun)和網絡操作係統等軟件(Novell)後,Google這樣一個互聯網搜索引擎的後起之秀的席位擺在了施密特麵前。是天堂還是地獄呢?在對Google進行深入了解後,他對Google的發展充滿了期待。施密特來不及去兌現承諾了,他要把握新的機遇。
2001年3月,施密特應邀到了Google,擔任董事長。4個月後,施密特開始出任Google CEO。原來任CEO的佩奇改任負責產品的總裁,原來任董事長的布林改任負責技術的總裁,Google就這樣開始了一個新的征途。
施密特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原有的管理結構,Google從此開始了它的“鏗鏘三人行”。Google的三名當家人,如同三駕馬車,以令人羨慕的和諧推動著公司快速而穩步地前進:施密特掌管公司財務和經營戰略,佩奇主攻研發,布林主要負責製定公司政策,是Google道德標準的掌舵人。
正如佩奇和布林最初決定成立Google公司一樣,他們選擇施密特同樣被證明正確無誤,正是後者帶來的先進管理經驗讓公司業績蒸蒸日上。2001年8月,在意識到自己的管理潛力有限以後,佩奇幹脆把首席執政官的職位讓給了施密特。
施密特一針見血地指出,Google目前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如何管理,以便讓企業健康成長。“服務器過載,資源不足,客戶要求更加苛刻,Google的問題是個管理的問題。”他說。
當然,麻煩顯然還不止是管理,如何平衡商業利益,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施密特明確表示不行,但是他也承認,維持技術和商業上的平衡確實很困難。2001年公司有約7000萬美元的入賬(1/3收入來自授權使用費,其餘來自廣告),後來持續贏利,是互聯網領域為數不多的奇跡。
在接受PC World采訪時,施密特坦率地說,Google從其他同行身上吸取了兩個教訓:不要急於上市,集中精力於搜索業務。實際上,一些原來做搜索引擎的公司,後來卻向門戶網站發展,這其中也包括了雅虎。正是這些企業的失誤成就了Google。“一些網絡搜索公司幾乎忘記了自己的本行,總是試圖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情。”
施密特解決了Google在保持主頁簡明樸素的同時增加廣告收入的難題。這就是該公司目前仍在使用的Ad Words文字廣告——在搜索結果右邊附加相關廣告。廣告客戶可自行設定關鍵詞,比如“顯示器”,當用戶搜索這些關鍵詞時,廣告才會自動出現。點擊了收錢,不點擊不收錢。這種廣告使Google在廣告衰退期仍保持了廣告收入的增長。
如今,施密特幫助Google從一個比較單純的消費型搜索引擎,轉變為一個為企業提供各種搜索服務的供應商和互聯網上最大的廣告平台之一。也就是說,是施密特挖掘出了Google的商業潛能,使其財源滾滾。有人這樣說過,如果說Google是上帝,那麼施密特就是那個打造上帝的人。施密特成就了他的企業,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成為最好的捕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