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的經濟活動中,英鎊一直作為主要貨幣在市場流通,在采取金本位製,與黃金掛鉤時,英鎊在世界金融市場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而英格蘭銀行作為保障市場穩定的重要機構,必然成為英國金融體製的強大支柱,具有極為豐富的市場經驗。如果說方言將挑戰或者覬覦這個龐然大物的話,肯定會被旁人嘲笑為“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力”。

當然,凡事無絕對。有一個人總是靜靜地坐在角落,細心地觀察世界局勢的變化,認真地分析,深入地研究。一旦機會到來,他不管對手是誰,困難有多大,隻要有一絲希望,他都不會放過。這個人,就是剛剛在華爾街慘敗的索羅斯。

1989年11月,柏林牆轟然倒塌的聲音傳遍世界,當人們都在高調預測一個新的、統一的德國將會迅速崛起和繁榮時,索羅斯卻冷靜地發現,由於新德國要重建原東德,必將經曆一段經濟拮據時期。德國將會更加關注自己的經濟問題,根本無暇顧及其他歐洲國家所處的經濟難關,這種狀況將對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及貨幣產生深遠的影響。

1990年,英國宣布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係——歐洲彙率體係(簡稱ERM)。索羅斯見解獨到,他認為,英國犯了一個決定性的錯誤。因為歐洲彙率體係將使西歐各國的貨幣相互約束,每一種貨幣隻允許在一定的彙率範圍內浮動,一旦超出了規定的範圍,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就有責任通過買賣本國貨幣來幹預市場。而這一切,都以德國馬克為核心。

早在英國加入歐洲彙率體係之前,英鎊與德國馬克的彙率已穩定在1英鎊兌換2.95馬克的水平。但英國當時經濟衰退,因此必須以極高的代價來維持高彙率作為條件加入歐洲彙率體係。這樣一來,一方麵將導致英國對德國的依賴,不能為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而大膽行事;另一方麵,英國中央銀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維持其高彙率也值得懷疑。

到1992年2月7日,歐盟12個成員國簽訂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這一條約使英鎊、意大利裏拉這樣的貨幣價值被明顯高估,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將麵臨巨大的降息或貶值壓力,它們與德國在有關經濟政策方麵的合作能力受到置疑。索羅斯非常懷疑這一點,他認為一旦構成歐洲彙率體係的一些“鏈條”出現鬆動,投機者便會乘虛而入,對這些漏洞發起猛烈進攻。這樣,後續的力量跟隨著也會蜂擁而至,使彙率更加搖擺不定,直到整個機製被摧毀為止。

果然,在《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簽訂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一些歐洲國家便很難協調各自的經濟政策。雖然當時的英國首相梅傑反複申明將信守英國會在歐洲彙率體係下維持英鎊價值的政策,但索羅斯及其他一些投機者在過去的幾個月裏卻在不斷擴大頭寸的規模,準備在阻擊英鎊的“戰役”中狂撈一筆。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政府維持高利率的經濟政策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它請求德國聯邦銀行降低利率,但德國聯邦銀行擔心降息會導致國內的通貨膨脹,而且有可能引發經濟崩潰,因此拒絕了英國降息的請求。

此後,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不斷地下跌,彙率從2.95跌至2.7964。英國政府為了防止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低於歐洲彙率體係中所規定的2.7780這個下限,下令英格蘭銀行購入33億英鎊來幹預市場。但政府的幹預並未產生好的預期,這使得索羅斯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決定在危機出現時果斷出擊。

隨著狀況不斷惡化,英國政府計劃從國際銀行組織借入上萬億英鎊,用來阻止英鎊繼續貶值,但這顯然不夠。僅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他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的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變化通常會對該國的股市產生巨大影響,又立即賣掉巨額的德國股票,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當然,如果僅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政府較量,後者或許還有一絲希望,但是,全世界眾多投機者和投資機構的進入使得雙方力量懸殊,英國政府的一係列努力將宣告失敗。

1992年9月13日,危機終於爆發。意大利裏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彙率體係限定的浮動範圍內,但情況看起來仍不容樂觀。這個消息讓索羅斯對他的預測深信不疑:許多成員國最終將退出歐洲彙率體係,因為他們不會允許通過該體係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