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小當家
生活方式
作者:彭瑋
步入花甲之年,阿基師說,決定留些私心給自己,立個自己的招牌做生意。他把寶島的廚房延伸至上海外灘5號,廣東路鬧中取靜的轉角。
阿基師本名鄭衍基,台灣人更願親切地喊他“阿基師”。記者在這家名為“阿基師創意料理”的店內見到他時,精神矍鑠的他著廚師裝束,係著紫色廚巾,從後廚走出,親切地同記者打招呼。
如何在操弄鍋碗瓢盆的禦廚手藝中習得人情練達是一門學問,他極有耐心地分享了自學廚以來的點點滴滴。
廣東菜館的台灣學徒
台灣中部的彰化是阿基師的出生地,也是他母親的家鄉,這個地方不免讓人想到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那些年,阿基師的父親從福建福州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他是從彰化入港海口進來的,然後在彰化落腳,結識了我媽媽。”
可是,這段情緣關係最初就不太順遂。
“蔣中正當時的思路還是反攻大陸,外祖父對於外省人的觀念也還有偏見,認為媽媽將來回去大陸,他就又少一個女兒了。”
父母的愛情遭到長輩的堅決反對,但反對聲終究不敵愛的力量,於是已懷有身孕的母親隨父親私奔到台北。父親在阿基師19歲時就往生了,而母親直到臨終前才把阿基師喚到病榻邊,將私奔的故事和盤托出。
叛逆因子在兩代人的身上各顯身姿,成就了父母的愛情,也促成了阿基師的廚藝。
阿基師早年讀書時,靠著死記硬背和臨時抱佛腳,倒也能擠入班級前五名,但當時15歲的他對念書完全沒興趣,反而對身為廚師的父親廚房裏那些鍋碗瓢盆情有獨鍾。
這讓飽嚐人間冷暖和同行排擠的父親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在那時候,三把刀(菜刀、理發刀和裁縫刀)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因為你要對人卑躬屈膝,收入很微薄,工作時間又長。所以家父很反對我做這行。”
16歲的阿基師為學廚藝跟父親鬧翻,甚至離家出走。
“後來媽媽心疼我離家出走,就跟家父講,哎呀好啦,他既然不想讀,不要勉強他讀,不然他在你麵前一個樣,在學校又是一個樣,學壞了怎麼辦。家父這才勉為其難答應我學這行。”他至今還記得,父親嚴厲地說,你既然自己選擇了,就去外麵讓別人教,我教不好,你不要說“我要在你身邊學做菜”,從家裏你學不到。
他後來逐漸理解了父親的殘酷,經驗的溝渠唯有自己涉足方能跨越。麵對生活,處變不驚,除了磨礪,別無他法。
剛學廚藝時,阿基師進了一家廣東菜的餐廳,冷眼和排擠最初讓他無所適從。“(他們說)你不是廣東人的小孩我為什麼要教你,需要功夫的菜,你要做的時候,人家就搶去做了。”他回憶道。阿基師開始隻能在廚房洗水溝,洗廚衣桶和髒抹布。
他學會了看廚房裏麵的論資排輩,“對大廚有不一樣的規格跟待遇”,他下班後要幫大師傅洗解下來的圍裙,以及在兩餐間為他們準備好飯菜。
改變自己遠比改變他人容易得多。阿基師賣力地學習廣東話,也悟到了偷師本領,“我大老遠用眼睛偷偷地去瞄,看人家怎麼做,然後在當中慢慢摸索。”
“我能怎麼辦,就逆來順受啊,這種委屈回家不敢講,‘你自己選擇的’,家父隻有這句話。”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