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實際上,這是一家專門用類似手法套取別人信用資料從事國際金融詐騙活動的皮包公司,中國已有一些企業被騙了數十萬美元。好在北京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及時獲得了這千金難買的極為珍貴的信息。他驚出了一身冷汗,慶幸自己陷得不深。
每年全球上萬億美元的交易中,這種“先甜後苦”、“天上掉餡餅”的事件屢見不鮮。所以,有專家認為,在經濟日益一體化、全球化的今天,企業能否對其合作夥伴的信用狀況進行及時、有效地監控,已是衡量其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
現代企業經營之道的第一要點,即了解自己的客戶,尤其對客戶的資信情況進行定期評估是極為重要的。這不僅僅包括對新客戶應該進行資信調查,對那些比較熟悉的,已做了幾筆生意的老客戶也應該進行資信調查工作。因為一旦出問題,後果不堪設想。在眾多貿易欺詐案中有不少是“老朋友”、老客戶所為。
很多企業不能主動地、自覺地運用商務安全調查這一手段,從某種角度上看,新聞媒體也有一定責任。新聞媒體不注意這方麵的宣傳與監督,一些企業不了解這方麵的情況,也不知道如何防範形形色色的欺詐犯罪活動,更不知道去哪裏尋求商務安全調查機構的幫助。
2.企業經辦人私欲極端膨脹、法製觀念淡薄
導致企業被騙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單位負責人、業務員收受犯罪分子的賄賂或巨額回扣,導致公款被騙。某廠負責人親自到南方購買機器,由於犯罪分子實施了財物和色相賄賂,結果眼睜睜地讓犯罪分子騙去80多萬元。俗話說,蒼蠅專叮有縫的蛋。一些單位負責人或業務人員本身素質較差,心術不正,在經濟活動中關心的不是國家利益和單位利益,而是個人能得多少好處,能得多少回扣。其結果是質量上舍優取劣,價格上舍低就高,路途上舍近求遠,合作夥伴上舍公取私。有些金融單位的負責人或經營人員,由於收受了當事人賄賂,往往會違章發放貸款,導致公款被騙。犯罪分子摸準了這些人的心理,誘之以利或色,然後大模大樣地行騙。
(2)法製觀念淡薄,在業務活動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導致公款被騙,有些人既缺乏市場經濟和法律的知識,又沒有經營能力,責任心和警惕性也不強,但卻偏偏“大權”在握。他們在經營中聽不進他人忠告,有章不循,主觀武斷,盲目決策,尤其對市場信息的真偽和各類騙子的行騙手法辨別不清,急功近利,大量公款被這些人交了“學費”,打了“水漂”。銀行對於來往賬目靈活有餘,認真不足。有些銀行工作人員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心理影響下,不去認真對待或核實往來票據的真偽,導致這麼多的拖欠行為發生,這麼多的錢貸出去而回不來,以致“三角債”、“多角債”多到泛濫成災的地步。
(3)犯罪分子的詐騙手段越來越“智能化”、“合法化”、“人情化”,令一些單位防不勝防。犯罪分子為了騙取公款,挖空心思,不擇手段,花招迭出,企業稍有不慎就會被騙。有些犯罪分子利用先進的技術偽造各種證件、票據,單憑人工很難識別其真偽,稍有疏忽就會受騙。還有一些犯罪分子,托關係打通各個環節,甚至和企業內部的個別工作人員相勾結,“內外”聯合,遙相呼應,共同騙取公款。
(4)對詐騙活動打擊不力,被騙單位不能主動報案,司法機關介入也較晚。目前打擊不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許多單位被騙後不能主動到司法機關報案。據統計,主動報案率不到60%,因而出現了詐騙案件發生多,而司法機關立案查處少的現象;二是有些詐騙案件,由於司法機關介入較晚,雖經立案查處,但造成的損失無法挽回,讓詐騙分子在經濟上占了便宜。另外,有關單位對公款被騙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員處理也太輕,起不到懲戒作用。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行為複雜多樣,不少行為介於合法與違法、犯罪與非犯罪之間,對一些具體案件,較難認定其是詐騙犯罪還是一般的民事欺詐行為,加上許多詐騙案往往一開始表現為一般的合同糾紛,因此,偵查機關介入得晚,這就給詐騙分子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善意提醒:強化風險意識,會讓企業這隻“大船”在行進的過程中少觸暗礁。
漏洞2:管理漏洞太多
各式各樣的欺詐犯罪活動對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造成了很大危害,汙染了社會風氣,破壞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安定團結。尤其是有些犯罪分子專門利用一些企業和個人對某些新興領域的識別和防範能力差以及相關法規尚未健全等漏洞進行大肆的欺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