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今周至縣做縣尉時寫的。描寫農民冒著酷熱辛勤收割麥子的情景,並借拾麥穗的貧婦人的相互訴說“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反映了當時稅租的重負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現實生活使詩人發出了深深的喟歎:“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作為封建社會的官吏,尚能不顧統治階級的忌諱,如此同情和關心老百姓的生活病痛,可謂難能可貴,尤其是這種自責反省的精神,更令人欽佩。這裏使人想起了敬愛的彭總,在那大刮極“左”“浮誇風”的年代裏,他風塵仆仆,深入群眾底層,噓寒問暖,痛感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遭到嚴重損害,於是不顧個人安危,不怕丟掉“烏紗帽”,毅然挺身而出,大聲疾呼:“穀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鋼去,收獲童與姑。來年日子怎麼過?我為人民鼓與呼!”彭總這種“傷民病痛”的行為,給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
關心群眾生活,是我黨曆來的優良傳統,不論在戰爭年代裏,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都十分重視群眾的生活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和各級黨政領導機關為貧困農民的脫貧致富、城市人民的“菜籃子”問題采取了種種有效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群眾高興地稱讚道:“還是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但遺憾的是,我們有些黨員特別是某些黨員領導幹部,“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卻漠不關心群眾的“病痛”,隻關心個人的私利,想方設法為自己營造“安樂窩”。他們對待群眾的“病痛”,一是明知不辦,借口這個困難,那個條件不夠,天長日久,一拖了事;二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裝聾作啞,繞開問題走。如此等等,比起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能不“念此私自愧”嗎?不應該自責反省一番嗎?
*同誌諄諄教導我們:“解決農民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若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能真正成為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周圍,熱烈擁護我們。”我們應該牢牢銘記這些教導,無論何時何地,心裏都要想到群眾,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切切實實為群眾多辦實事,多辦好事,倘能如此,那麼,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論遇到來自何方的風浪,群眾都會和我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社會主義的航船,就一定能夠乘風破浪,勝利到達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