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劉向所作《新序·雜事》一書中講了個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迤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讀後頗受啟迪。當前改革之勢銳不可當,但也不容忽視,有些領導幹部,整天口頭上講改革,文件上寫改革,與群眾議改革,似有一番改革家的氣概。但當群眾真正起來要打破長期實行的不講經濟效益、吃大鍋飯的陳規時,他們卻強調自己的工作性質特殊,條件不成熟,怕改爛了、改亂了,真有點兒“失其魂魄,五色無主”的樣子。這種人同葉公何異?
魯迅批評那些沉湎“國粹”、反對文化改革的人時說:“文化改革如長江大河的流行,無法遏止,假使能夠遏止,那就成為死水,縱然不幹涸,也必腐敗的。當然在流行時,倘無弊害,豈不更是非常之好?然而在實際上,卻斷沒有這樣的事。回複古道的事是沒有的,一定要遷移,維持現狀的事也是沒有的,一定要改變。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也是沒有的,隻可權大小。”當然,改革起來是會碰到各種問題,決不會一蹴而就。但聰明的人,不隻幹有利的事,還要善於權衡利弊的大小,趨利避弊,逐步臻於完善,終會改革出個名堂來。那種患有“左”病的人,死守“古道”,像一頭拽磨子的老驢,周而複始地在原地打轉轉,不敢越雷池一步,抱殘守缺,別人沒幹過的他不敢幹,別人幹過了的他還要走著瞧,甚至發出像“九斤老太”那樣的哀歎:“一代不如一代。”如此這般,要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豈不成了一句空話?不跳下水的人,永遠也學不會遊泳。誰要做今日的“葉公”,必將遭到眾人的嘲笑。
華君武同誌畫過這樣一幅漫畫《武大郎開店》:顧客問店夥計:“你的個子為什麼這樣矮?”答曰:“我們掌櫃的說了,比他高的不用。”某醫院一個護士,今年21歲。一年多來,她利用業餘時間,用針灸給50多個住院的患疑難病的病人治好了病,受到人們稱讚。可她的頂頭上司——護士長,唯恐她出了名高過自己,妒意橫生,又是撇嘴,又是搖頭,哼著鼻子撇涼腔:“不務正業”呀,“想出風頭”呀,工作中也處處有意刁難,真有些“武大郎開店”的遺風。少數老同誌對新提拔的青年幹部不是滿腔熱情地傳幫帶、“扶上馬送一程”,而是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不行,那也看不慣,補台不足,拆台有餘。
鄭板橋曾在一幅竹畫上題曰:“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明年再有來生者,十丈龍孫繞風池。”生動地表達了老的扶持新的、一代勝過一代的美好願望。在建設“四化”的今天,發現、培養、大膽提拔使用青年幹部,是時代的需要,決不可等閑視之。不少老一輩革命家已經給我們樹立了榜樣,甘願當人梯,使年輕幹部“破蓋而出”。還是學學這些老一輩的高尚風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