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丹青淚》後(1 / 1)

廣大觀眾愛看我國的傳統戲,有的戲竟百看不厭。這其中的奧妙是什麼呢?當然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傳統戲戲劇性強,而且結構講究,懸念、衝突設置巧妙,能夠引人入勝,恐怕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最近,從電視上看了三原縣劇團演出的秦腔《丹青淚》,就感觸很深。

姑且不論這出戲別的方麵,單就“趙五娘吃糠”一場,說點“門外”話。這場戲可以說是全劇的*,波瀾迭起,扣人心弦。第一個層次,趙五娘為了讓兩位老人吃稠點、吃好點,自己卻忍饑吃糠,真是個賢德的媳婦。然而,兩位老人卻懷疑她偷著吃好的,十分生氣,立逼著要看她碗裏盛的是什麼。她越是不讓看,兩位老人越生疑團,最後竟執杖打將起來。一時氣氛為之緊張,觀眾不禁為趙五娘的孝心不被理解而抱屈。矛盾如何解決?給觀眾留下了懸念。此後,當二老發現碗裏盛的是糠,真相大白,這個波瀾似乎平靜了下來,但衝突並未到此結束。第二個層次,緊接著二老又發現了趙五娘隱瞞著的蔡伯邕的“休書”,矛盾的突發,又使觀眾捏了把汗。兩位老人一看“休書”,如雷霆轟頂,怒不可遏,大罵兒子忘了根本。婆母一氣之下,命歸西天,悲劇氣氛立即籠上觀眾心頭,把波瀾又推進了一層。第三個層次,觀眾意料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公公見趙五娘要賣掉頭上的青絲埋婆婆,感動之下控製不住自己情感碰頭而亡,把波瀾推向了*。這時,觀眾的思想情緒也隨著劇情的波瀾驟起,從而顯示出這出戲所產生的強烈的藝術效果。

劇終了,但餘興未消,不由得聯想到現代戲,群眾為什麼不喜歡看?為什麼沒有生命力?這是一個老生常談而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筆者雖是個秦腔迷,但不會寫戲,更不會唱戲,道理也說不清楚。不過,《丹青淚》給了人這樣一個啟示:即現代戲正缺乏像“趙五娘吃糠”一場戲的戲劇性,沒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不少劇作都寫得太直、太露、太白,平鋪直敘,平淡無奇,吸引不了觀眾,難怪觀眾說:“戲沒啥看頭。看了頭一回,再不想看第二回。”觀眾所說的“看頭”,恐怕指的就是戲劇性。當然,一個成功的劇本,固然在於作家的理論水平、文學修養、長期的生活積累和嫻熟的寫作技巧,但研討借鑒傳統戲的創作優點,也是不能忽視的。竭誠希望劇作家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寫出真正受觀眾歡迎的、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無愧於時代的戲劇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