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找有關的資料,我翻閱著1952年的《群眾日報》。當揭到11月13日的報紙,發現了全國著名的老作家柳青同誌寫的一篇散文,其中寫到幹部的思想方法和領導作風時說:“最近的三級幹部會議上,暴露一個區把自己領導的重點村轉移過三次,很顯然,他們不是重點領導,而是重點要材料向上級報告。”柳青同誌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這個問題,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想起不久前農村一位生產隊的隊長和我的談話。
“聽說去年你們隊上的養豬工作搞得不錯,成了公社領導的重點。”
“掛名重點。”
“為啥?”
“公社要向上級報告養豬情況,我們就是重點,可派人來把材料一寫就拔腿走了;平常要求公社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問題時,誰都借口工作忙,不來。”他停了一下,又笑著幽默地說:“這就叫隻收蛋,不喂雞。”
這個比喻形象、生動,耐人尋味。是呀!隻有經常喂雞,才能勤下蛋,否則,不僅收不到蛋,恐怕連雞也完了。
工作中以點帶麵,解剖麻雀,這是毛主席曆來倡導的領導方法的一種藝術。但要抓好重點,首先必須做好“喂雞”工作,切切實實搞調查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然後才能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收下“蛋”,指導全麵工作。那種為了“向上級報告”,而臨時“重點要材料”,抓現成,“隻收蛋,不喂雞”的虛假做法,顯然是錯誤的。還值得注意的是,要把重點領導好,就要堅持培養,經常“喂雞”,決不要草率“轉移”,今天這個隊是重點,明天那個隊又是重點,這樣,到頭來勢必“雞飛”、“蛋打”一場空,什麼典型材料也得不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