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鷹的重生 (1)(1 / 3)

此時的鷹隻有兩種選擇,要麼等死,要麼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

——李東生

從2004年到2007年,TCL在國際化遠征中的經曆,已不能簡簡單單地用“榮辱”或“成敗”來形容。

在這幾年裏,李東生的個人聲譽從頂峰跌到了低穀。他曾經被視為中國乃至全亞洲最優秀的中生代企業家之一,然而正是國際化的受挫,讓《福布斯》(中文版)雜誌把他列為2006年度“中國上市公司最差CEO”。在苦戰最酣的2005年,李東生的體重一下子減了足足20斤,原是35英寸的褲腰,到2005年11月份的時候變成了32英寸。持續的壞消息讓他連夜不寐,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在那一段時間裏,自己確實覺得有點撐不住,希望能找到一個人代替自己,現在的工作挑戰好像已經超出了我的能力以外。”有相熟的媒體總編拜訪他,形容說:“當時,他整個臉色可以說是地獄的顏色,不是人間的顏色。”

TCL團隊也經曆了煉獄般的煎熬,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他們在中國市場上戰無不勝,幾乎沒有打過一場規模稍大一點的敗仗,算得上是一支“常勝之師”。但是,正是在2004年之後,他們在歐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某些時候甚至被打得潰不成軍。而在國內市場上,他們從“手機之王”的寶座摔下,不得不出售TCL國際電工以套現自救。在彩電市場上,他們在產業的重大轉折點上出現了決定性的失誤,導致相當長時間的被動。

國際化給TCL帶來了什麼?

這真的是一條荊棘遍布、有去無回的險途嗎?

TCL到哪裏去尋找重新出發的力量之源?

6月14日:《鷹的重生》

2006年6月14日,當T&A在二次重組後努力前行,湯姆遜歐洲業務還在巨虧泥潭中艱難跋涉的時候,李東生寫下了《鷹的重生》。全文如下:

這是一個關於鷹的故事。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

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40歲時必須作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這時,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捕捉獵物;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翅膀變得十分沉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

此時的鷹隻有兩種選擇,要麼等死,要麼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並停留在那裏,不得飛翔。

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鷹會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後,鷹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鷹重新開始飛翔,重新再度過30年的歲月!

這篇有關鷹的文章讓我感觸頗深,由此更加深深體會到TCL此次文化變革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經過20多年的發展,TCL已經從一個小企業發展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國際化企業,但一些過往支持我們成功的因素卻成為今天阻礙我們發展的問題,特別是文化和管理觀念如何適應企業國際化的經營成為我們最大的瓶頸。其實在2002年我們已經非常強烈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7月15日企業文化變革創新的千人大會上,我大聲疾呼推進企業文化創新,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們在管理觀念和文化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在當年的9月28日發表了《變革創新宣言書》,當時該報告在員工內部引起了強烈反響。但4年過去了,我們在企業文化變革創新、創建一個國際化企業方麵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我認為,這也是近幾年我們企業競爭力相對下降、國際化經營推進艱難的主要內部因素。

近期,我們再次推動文化創新活動,我自己也在深深反思,為什麼我們——以變革創新見長的TCL——在新一輪文化創新中裹足不前?為什麼我們引以為自豪的企業家精神和變革的勇氣在文化創新活動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為什麼我們對很多問題其實都已意識到,卻沒有勇敢地麵對和改變?以致今天我們集團麵臨很大的困境,以致我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再進行的改革給企業和員工造成的損害比當時進行改革更大?